談心事69:為何你需要當背包客?!(2023年6月更新)

[2023年6月21日更新]

成為背包客是自我成長的開始,在探索旅行的同時,你也在探索自己。

背包客是近年很夯的旅行方式,甚至是一種潮流,是一種獨立自信的象徵,也是一種能力的自我挑戰。

對許多人而言它是一種自我認同:獨立、自主性、具有勇氣的、肯吃苦耐勞、體驗生活且享受旅行,也是自我認同的再定義:我是個有勇氣與智慧的冒險家;我是個有能力與自信的青年人。

當背包客最有樂趣的事是永遠有你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在旅程中有時候是喜悅加上刺激,也會有害怕不安,就是各種情緒都湧上心頭,讓你難以忘懷。

不過,今天真的不是來談獨自旅行的有趣事蹟,而是聊聊它為何需要是你人生的經歷之一,一起來看看吧!希望你會喜歡這趟背包客之旅心理之解析。

開啟夢想,自我實現

這是一個夢想起源的開端,像是當你決定一個人去中東旅遊時,勢必有你想圓的夢(不然去參加旅行團就好);當你規劃去一趟北美國家公園時,自然有你想要的大自然冒險體驗到。開啟夢想後,你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可以拓展,甚至這樣的經歷因此改變你的生命。

人本心理學的教主馬斯洛認為學習是要發自內心而不是外力介入,老師是協助者的角色讓學生自主學習,這個理念實在太適合透過當背包客來實踐了。

而他提出的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指的是發揮自我潛能並有一種愉悅的勝任感,持續成長與創新,獨自旅行是一個較簡單且容易實現的自我實現。

開拓五感,增加生命質感

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感官經驗愈來越科技化,變得不敏銳也麻痺掉了。身為動物的我們竟然漸漸喪失感官知覺實在太可怕了,當個背包客絕對會讓你五感重新尋回。

你在某國吃個牛奶冰淇淋的滋味絕對跟台灣的不一樣,因為你用心體會融入當地文化,或是,你靜下來坐在咖啡廳內喝口咖啡觀看窗外的路人,這絕對跟在台灣不一樣,因為你看的人不同。

總之,一個人在外,五感會因此打開因為你進入陌生環境,求生的本能就會離你很近。這種體驗可以增加生命的品質。

與失控共處,放下控制

你應該聽過很多背包客們分享在旅行中不在計畫中發生的事才是最有樂趣的,例如有次我去新加坡,迷路時走到小夜市,就這樣吃了著名的海南雞飯與肉骨茶,還有,逛到一家超級市場買了盒裝海南雞飯回台灣煮給家人吃(真的很好吃又便宜而且很多口味)。

這些不在控制內的事件發生,看似好像沒什但因你人在外地,會膨脹驚慌的感受。人生在世,很多人是害怕未知的,像是你會去算命或是塔羅等都是期待能控制未來的生活而這會使你過的很辛苦。

在旅行中你不得不放下這種控制感,幾乎每一件事可能都超乎你的想像,我認為這是經歷「失控」最好的方式之一。

原型探索,自我了解

榮格心理治療的原型概念中有個原型是流浪者,在現實上就是一個人獨自經歷孤獨感的生活,比如做行動心理師或到處旅行打工等。

每個原型都有可能重複出現,像是我1995年出國遊學,第一次經歷流浪者的原型,2011年做了真正的背包客,這次對於流浪者原型又有更進一層的體會,如處理事情的能力,雖是同一個原型但每經歷一次就會像螺旋般地往下盤旋,越走越深,你也更能了解內在真實的自己。

獨自旅行除了自我成長,也是自我療癒,在過程中你會了解生活就是即使充滿恐懼也得努力往前走…

備註:心理學小常識

馬斯洛需求理論,共有五種層次,後來又有人提出自我超越層次。

前五種是基本需求(滿足生活的吃穿暖飽的需求)、安全感(滿足生存上的安全感,免於恐懼)、愛與隸屬(滿足被愛與愛人的需求及有團體的歸屬感)、自尊(滿足自我尊重並被他人肯定與尊重的需求)與自我實現(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獲得成就感滿足)。

每一種需求滿足才會往上邁進,前兩者是生存需求,第三個是社會需求,後兩者是自我需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