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82:人為何會上癮?

你有上癮嗎?

人生在世多少會有上癮的現象,不論是對食物、網路、性或其他之其他你想得到的人事物,而這就是咱們今天開講主題:人為何會上癮?歡迎一同來想想。

以生理機制來說,上癮源自人的大腦獎賞機制作用,即是因做了某事使多巴胺增加讓你感到快樂;而另一種快樂來源是血清促進素增加,會讓你感到心靈上的快樂。不過上癮的快樂指的是前者歐!

上癮算是一種失控行為,它會讓你覺得想多喝一杯、想多吃一塊,就是覺得不夠滿足,得到一定量才能滿足,然後你可能又發現到跟以前一樣的量好像也不一定能達到一樣的滿足感了,如此惡性循環稱之為「癮」。

舉個例子,在非常非常多年以前(1999年至2000年間),我曾在一家日式麵包店打工,下班後都可從那拿取當日賣不出去的麵包回家吃,就這樣每天吃竟然也吃上癮,吃完一塊覺得很飽但好想再吃,又吃了一塊,好想再繼續吃…,應是糖上癮了。

以獎賞機制來說就是我吃麵包刺激多巴胺產生非常快樂滿足的感受,大腦會記上一筆,同時控制肌肉的運動皮質區也會被強化,故吃麵包開啟這兩個區塊。

而我吃太多麵包後就會讓多巴胺滿出來衝到大腦中,同時讓肌肉動作馬上「連上線」,形成一種「這樣做」會有好處的反應,使多巴胺增加再增加,然後形成自我增強的自動化反應。

現在想來真是太恐佈了,後來為了改善此現象,就改成飲料上癮,再從喝奶茶改成紅茶,大杯變中杯再來是小杯,當然也是有喝白開水的,只是沒味道的東西吞不太下去就是,戒癮這條路真是辛苦

上癮也可能跟演化有關,美國加州大學某研究所所長彼得懷布羅說道:「想要了解人類成癮行為,關鍵在於人在演化過程中始終是面臨匱乏的動物」。

意思就是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祖先們,為了活下去,在大草原上只要找到可以吃的東西就盡量吃。不過,時至今日雖然已不缺糧食但這樣的匱乏感仍是會影響人,至少有些人(例如我)能學會自我控制。

情緒層面的話,我曾在成癮系列 篇曾經探討過,簡要的說,上癮跟早期童年生活感到失落也有關係,失落的情緒沒有處理也很壓抑的話,就轉化成重複性行為,如:抓頭髮、咬指甲、吃東西等很多你想得到的方式。

這樣的情緒讓當事人感到無比痛苦,因此重複做某些行為可以讓其立即緩解傷痛,因此造就上癮行為。

還有另一項原因就是基因遺傳,根據某個老鼠研究,遺傳體質會造成大腦中的多巴胺受體缺陷,導致製造多巴胺的網路有過度補償的現象,也就是說在家族中有人成癮的話而這樣的基因會使你在出生時就比其他人容易上癮。

這個概念我在實務上也是看到蠻多的,當然也不排除環境與基因的交互作用造成上癮行為,通常有成癮者的家庭環境、功能較差(但社經地位不一定低),給予的情感、教育與照顧相對比無成癮者家庭低。

不論是毒品、藥物、食物、金錢、購物或賭博等行為成癮追根究柢很可能是系出同源,有個研究這麼說:給古柯鹼上癮者看服用古柯鹼的影像跟賭博上癮者看吃角子老虎的影像,兩者大腦的反應區域是一樣的,所以千萬別覺得其他事物上癮沒什麼,它仍是可能造成其他物質上癮。

上癮最主要是使人獲得獎賞,這個獎賞是有象徵性意義的,如遊戲升級或是增加臉書朋友,或是有代幣收入,象徵實際勞務收入、人際脈絡或成就感等,當然也很多人認為這是放鬆的方式,例如一直玩手遊,但你確定這真是在放鬆?其實很需要想想,上癮與放鬆搞不好只是一線之隔而已

圖片來源:網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