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心私房話】瑟宇 | 什麼是同理心呀?可以吃嗎? | 上

撰文者:瑟宇(筆名)諮商心理師

每一位成人都曾經是孩子,而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與呵護。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得到父母保護與關注,是生存的重要關鍵。


然而,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面臨著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是外在有形或無形的情境,甚而是考驗孩子內在心理強度與硬度的諸多考題。

那麼父母在層出不窮的狀況中,如何支持孩子不但不會被擊倒,且還有餘力發展更成熟的應對方式呢?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對孩子的重要又是什麼呢?

同理也是接納自己的情緒

或許是老生常談了,但「同理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礎及最值得被看重的關鍵因素。至今同理心的意涵已被廣泛的討論,然而,此次我們談的同理心並不是針對孩子對他人情緒的接納與理解,而是孩子對自己的情緒狀態的認識與接受。

同理心的通俗定義是「把你的腳放進對方的鞋裡」(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亦即把你自己借給對方,感受對方的狀態。所謂的對方,並不一定單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更多時候可能會是身為主體的自身。

同理內心狀態的作法,簡單來說即是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內心因此衍生的複雜情緒與情感,能夠依靠著自我安慰與接納的能力。也就是同理自己的狀態,使情緒能找到一個暫時的存放處,進而有空間對事件產生的衝擊進行思考。

一個人能夠同理自己的心情,憑藉著是過去曾被同理過的經驗

好比對孩子而言,知曉如何對自己使用同理心,可能是極為抽象的,但這一切仰賴父母的示範及彈性,如同父母為了維護孩子身體健康提供有益的食物,相同的,在心理上要餵養的,則是能支援孩子心理健康的情感食物了。

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這裡所指的意思,有個常見的意象或許能更幫忙我們認識這樣的概念。

當嬰兒不知為何的嚎啕大哭時,照顧嬰兒的媽媽可能會使用肢體或是語言試圖安撫嬰兒。有些時候,媽媽還未接近嬰兒,就已經開始跟嬰兒說話了,「寶寶,你怎麼了呀?是不是肚子餓了?」、「噢,你哭得好大力喔,有什麼地方不舒服嗎?」、「媽媽在這裡,媽媽聽到了,你等我一下呀!」等之類的語言互動。

接著,抱起嬰兒的媽媽,可能會試著輕輕搖晃嬰兒或是輕拍嬰兒的身體,並且伴隨一些語言,「媽媽來了,媽媽看看你,怎麼了,哭得好可憐喔!」、「是不是尿布濕啦?還是肚子餓了?還是做惡夢啦?不怕不怕喔。」、「哎呀,是誰把你吵起來啦?睡到一半被吵醒了,很不開心喔?」…。

你覺得媽媽正在做什麼呢?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在表達什麼呢?在母親與嬰兒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們就來看看相關的心理理論吧!

提出依附關係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英國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1907-1990),說明嬰兒至少有五種天生本能反應模式:吸吮、緊靠照顧者、跟隨、哭泣以及微笑,這些反應讓他能夠貼近母親,得到母親的照顧與保護;而英國精神分析學家Wilfred Bion(1897-1979)對於發生在母嬰之間的互動有著進一步的觀察與論述,簡要而言為:影響嬰兒發展出足夠承受挫折的能力,關鍵在於母親思考嬰兒狀態的功能。

因此,母親能否從嬰兒的諸多傳達中,試著解讀嬰兒的訊息,滿足嬰兒的需要,這對發展嬰兒內在承擔挫折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連接前頭談論的同理心概念,媽媽對嬰兒試著做的事,即是把自己的腳,放進嬰兒的鞋子裡,感受嬰兒的情緒與情感,並且適時地回應嬰兒的內在需求。

本篇未完,敬請期待續集…

圖片來源:寶貝老闆劇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