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職場3|專注努力在每個專業時刻的劉慧華 心理師|Sicin人物

人潮穿梭的捷運站旁矗立一棟窗几明亮的綠色建築物,從馬路抬頭往二樓看,坐著不少躲避炎熱太陽的人們,桌上放著一杯杯的飲料,談笑風生,其中也包含著sicin記者與劉慧華心理師。

在確定這次訪問前,劉慧華剛好整理完從研究所到現今工作約10年的資料,比如:緊急災難危機處遇、運動心理、婚前預備以及協助學校研究方案等,準備投遞某個新的方案。

這個新計畫是否能參與到尚未確定,但她透過重新回顧專業過程對自己有新的認識,「我覺得在投注一個領域時都會很專心,也盡量參加研習,認識一群人,一起工作服務並成為專業上的朋友」,她以積極且努力學習的態度在面對每個工作領域的收穫是超越她當初預期。

近幾年,劉慧華熱衷於合作取向的學習,以後現代取向思維貫穿在緊急災難、婚前預備及運動心理等領域上,這個哲學觀大大地影響她的實務工作。

「我覺得自己想法變得多元,不太希望以專家的角色去評斷別人是對或錯,把蒐集的資料診斷案主遇到哪些問題,用一套清楚介入的方式去做處理」。她期待以對方的生活世界觀為主體,像是他如何思考自己的問題?哪些是他生活中累積的生存道理?允許有未知的狀態在彼此間流動。

後現代哲學強調「對話」,而她自己也從中獲益良多,「對話的空間會很神奇的讓問題多一些彈性與觀點,那不是預期的方式」,很多的可能性是談話的過程中醞釀出來的。

而這樣氛圍似乎也在這次訪問中存在著,蕩漾在空氣中。

在進入這行之前,劉慧華學的是護理也曾做過護理師。對心理產生興趣是在讀五專時上了一門心理學,吸引她的注意力並且在工作後不久插大進靜宜兒福系,接著受張老師訓練順利進入職場,走進一個自己喜歡且有能力的領域是她一直以來覺得幸運的地方。

然而,幸運的職涯發展也會有挫折的時候,比如她面臨在校與主管的專業衝突,對於服從權威或是堅持自己的專業思考讓其產生疑惑與不安。一昧地接受命令並非她想要的工作模式,在無法溝通的處境下備感吃力。

當上帝關上你一扇窗,同時也會為你開另一扇窗。

最後,她離開原有的場域,轉換到運動心理領域工作,也順利取得運動心理諮詢師認證。

而在這些衝突之前的工作時光則是她認為最滿意的專業時刻,這也是她將合作取向的精神實踐在專業裡的時期,與夥伴形成一個開放且正向的工作模式。

「當時學輔中心的志工群招募會期待有需要關懷的學生也能加入,我們希望中心像個家一樣讓人休息,他們有問題可以隨時來這說說」,她持續地說道「在中心裡我們常去注意別人的優勢,協助他去發展出來,像一位志工他音樂很好,所以就成立一個吉他小組,他也教會其他人彈吉他,在成立社團時就順理成章的成為社長,而不是被貼某個標籤的一個人而已」。

然而,自從離開那後志工群已不是這樣的組合,這使她反思制度的功用為何?有些人不符合制度的條件就會被排除,「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她有點無奈地說道。

面對未來,她仍期待把後現代精神持續帶入弱勢團體或較封閉的單位,去實踐出這群人應有的特色。

在這段訪問中重新思考後現代精神對她的影響,她認為除了專業實踐外,在生活上也改變不少,不會去勉強小孩或其他人配合自己的想法,會讓他自己去發展,並讓他為此負起責任。

談到進入諮商領域的後輩,「學習諮商還是學習某個學派到一定程度後要去反思,這個學派對實際現象場中的狀況,在這些理論架構內是否有其他例外等」,這是她給新手諮商師的建議。

不免除地還是聊到近來的專科心理師議題,她認為「不論你進到哪個領域去還是要認真去體會與操作,如果只是認證還是認證,但對實際上幫助不大,你認證了也不見得能進得去那工作,沒有被認證也不代表你做的不好」。

在訪問即將結束前,又補充了一句「重要的是態度,在專業上要好好維持住學習,讓它變成自己的專長」,我想這也是劉慧華一路走來的寫照,把「專注」與「努力」實踐在每個專業時刻。

圖片來源:汪東城粉絲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