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65:相遇,死亡(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28日更新]

死亡,就是這麼赤裸裸的在你面前,不遮不掩。

這幾天(2016年6月初),聽到至少三起的死亡事件–工作夥伴兩則,一則是親人。乍聽之下,有點驚訝,卻也很平靜,不知是我冷血異常還是已超脫世俗。不瞞您說,我是見證死亡的常客,最頻繁一次就是一年半中見證三次喪禮。這次更驚奇,一天內三起,這完全證明了年紀越大你參與它的次數會與日俱增,增到自己死掉那刻。

死亡總是讓人討厭但它可怕嗎?這實在無從討論,因我還活著。等哪天掛了,我會託夢給你說個明白。

在2016年的端午佳節,端出這道菜實在不雅,可能是屈原的鬼魂正在作祟,畢竟他跳河前憂國憂民,含冤而死。不過,既然死亡已開播,而你也已看到這,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死亡到底是什麼?

粗淺的說,你的肉體停止功能,稍微精確點是心臟或腦部停止運作,簡單地說就是肉體不復存在。

「死亡到底哪裡得罪人類,這麼多人害怕談到它?」

其實我也不知,大概是它讓人分離且永遠見不到,說再見總是艱難的,重點是「你走了,只剩我」,被留下的人總是比較孤單。你不會看到死的人(屍體)在害怕,是活著的人在害怕。活著的人在怕什?可能是看到即將死的人的身體猙獰或情緒痛苦而感到害怕吧!

而心理上真正害怕的是—不存在,你這輩子的努力或成就會隨著死亡而消失,你走後幾年,可能就沒人再提起你,再過著幾十年,「你」曾經存在的事實已煙消雲散,就像風暴中的沙,細到碰到水就糊了。

「一切都結束了」才是令人感傷之處。

2012年左右,某天去電信局辦電話業務,承辦人員看到我的姓名,劈頭就問你是某某某的孫子嗎?我說是。心中超訝異但同時也有種說不出的感動與感傷,感動是爺爺已過世快30年,竟然有人還會提起他。感傷的是真的很想念他。頓時,所有回憶歷歷在目,但也明白知道那一切都只是記憶,它已經結束很久了。

死亡哪裡不好?

這實在是弔詭的哲學問題。其實,好處還不少,比如你可以睡很久不用醒來,不用上班也不用思考,什麼都不用做(這不是人最嚮往的嗎?)。說句公道話,死亡很難對你有何害處,因為要有害處就得與你同時存在,但現實上沒有人可以跟它同時存在,有它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它,雙方不會打照面,何來害處?

「放不下」才是正解。

前兩天(2016年6月初)與朋友見面,提到養小孩之類的沉重話題,對方言語中透露出擔心以後小孩如何如何。活著都如此了,要是知道可能會死不就擔心更多?

真正令人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它帶來的情緒:遺憾、痛苦、難過、憂鬱或焦慮等族繁不及備載,就像我現在掉了兩滴眼淚,難過開始壟罩頭頂。

死亡哲學論點中有個剝奪說,它告訴人們死亡不好是因為它剝奪你體驗人生美好的事物,你如果死了,就再也無法體驗這些。

「放不下」世間的美好,也放不下痛苦,更放不下一定得放下的。

永生不死是好事嗎?

這同樣是個哲學問題,假設你今天是過的很幸福愉快,永生不死可能對你來說是好事,但若是得了癌症或不幸福之類,永生不死對你而言是好事嗎?如果人生該做的都做完了,永生不死要幹嘛?人生還可以怎樣?而且這個得配合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就是身體機能要永不衰退,不然機能衰退但不會死,實是人間慘事。若生命是沒有限度,那今天努力跟10年後努力的差別是什麼?這可能讓人性中的懶惰繼續發揚光大,然後生命很無聊。

上個月(2016年5月)買了本「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到手後覺得自己實在有水準,這本書是精裝且厚的要命。瞄了幾頁,發現哲學論述有點曲折,迅速擱下,心想有空再看。果真是有心電感應,讓我有個心理準備,買好書,迎接死亡再次到來,身為見證人的我,再一次與你相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