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12 榮格心理治療:人格發展階段(母親、父親及個體化)[2023年2月更新]

[2023年2月13日更新]

本篇分享榮格對人格發展的概念,心理治療永遠都在用不同方法理解人們,沒有對錯,只是以不同角度的去理解人的內在。

人格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母親的世界(0-12歲)

 這階段正面的發展會讓人產生信任感、 好的回憶、 對世界有信心,也有可能過於天真,但總體而言是良好的發展;負面的發展會讓人容易焦慮、 感到不安全感、 常處於震驚狀態,很多有情緒困擾的人就屬於負面的發展。人大約2-3歲會開始嘗試很多新事物且好奇這個世界,也是人的第一次的個體化歷程發展。

早期的依附若是不夠或太快處於分離,容易有人格違常與上癮行為發生。人在國中之後就會離開媽媽世界進入父親世界,父親的世界代表社會,男孩會尋找女神阿尼瑪(Anima),女生會尋找王子阿尼姆斯(Animus)。

第二階段:父親的世界(12-25歲)

此階段人發展社會心理的認同感,我們在國小時就同時有接受父親的世界的互動,受教育本身就是調高焦慮的動作,但若焦慮太高則會產生退化。因此,父母親在小孩就學階段可多觀察與注意此,但要注意是不要過度讓小孩不接受學校的規範。

在父親的階段,人們學習結構性的事務,是正式與世界聯結的開始。在此階段也開始發展人格面具(我喜歡的自己、社會認同的我),不被接受的面具就被送到陰影,比如貪婪、欺騙。

同時,也開始認知到自己的限制,會開始懷疑自己好或不好,若是只用人格面具來跟人互動,陰影就會被隱藏起來,心靈開始分裂。

父親與母親世界是線性發展

榮格認為人會發展三種我:姓名的我、社會認同(人格面具)的我與自己內在覺得自己是誰

附註:人的兩種氣質(內傾、外傾)與自我的四種功能

  • 思考型:思考外傾型,如工程師,思考內傾型,如哲學家
  • 感覺型:容易記憶五官感覺,如藝術家或設計家,重視心的邏輯、價值觀與深層的意義
  • 直覺型:常使用用無意識來做精確的判斷,少用五官用第六感
  • 情緒型

舉個例子,比如我是內傾思考且直覺型,因此,感覺型就是我的弱勢功能,這是我需要多發展的地方。

第三階段:個體化歷程(25歲以後)

此為螺旋性發展,即是英雄之旅,25歲之後開始啟程,離開父親的世界,走自己的路。

此時會經歷分離(為混亂的感覺,看見人格面具,與自己分裂等),此會有過度期,例如發展阿尼姆斯或阿尼瑪,開始漂流、冒險、去自助旅行,最後找到內在男或女性特質等。

此也會有整合期,開展新的關係或新的自我認同,例如我除了原先的社會認同,找到自己是寫作的自我認同,就是屬於個體化歷程。

附註:過度客體概念是指人內在的靈魂人物(即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像是熊玩偶,這是催化孩子的個體化的重要物品,例如小孩透過玩偶來發展與人的關係。

榮格認為我們從出生前就開始發展人格,終其一生甚至到死亡之後都是。Ego必須受苦(如經歷焦慮憂鬱等)才能深化自性或是神祕經驗的體會。

透過個體化歷程人更真誠地變成他自己,人是由自性(self)是掌控一切而非ego來控制,現代人常是自我與自性失聯,就是自我功能太強,喪失原始的直覺、感受,而各種精神疾病的問題皆可能是個體脫離自性而產生的。

嬰兒時,人的自我與自性的完全的聯結(原型生活),嬰兒是完全的超個人生活。自我(ego)是從心靈的無意識中發展出來,人類發展的社會化是脫離集體無意識而成,發展成對立性,如男與女的分別、對與錯、黑暗與白光等。個人的獨立性就被壓抑,社會鼓勵大家遵循社會價值觀、從眾行為。這是人生上半場的過程,人越失去獨立性就越失去無意識的部份,大家都追求名利與成就(強化ego),而不去關照心靈(self)無意識或是超個人精神層面;人生的下半場就是有意識的回歸完整,接觸無意識並將之帶到自我意識中。

人類所有的經驗皆在集體無意識中,此為心靈的最底部。

協助自己發展個體化歷程的方式:

  1. 記錄夢:把所有的夢記錄下來。
  2. 積極想像:需要每天練習三十分鐘,前提是ego要很強,此是用象徵來跟自己工作,Ego和self是一種動力的互動過程。
  3. 畫曼陀羅:每天畫一幅或是一星期一幅。

個體化歷程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過自己真實樣貌的生活,而非社會認為你該過怎樣的生活,要找到內在英雄就是得持續地做功課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