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31日更新]
持續探討敘事治療假設
在我們的生活故事中其實是隱含著某種論述的,就像學校會說國中的學生是處於叛逆期,這樣的論述會影響我們對青少年的看法、價值、感受等,而這樣的思考方式其實就是敘事重視的「文化起源」,即思考文化價值如何影響人們,更仔細的說也還可以分成花蓮、台北、台中等區域的文化起源,依此類推,直到是個人的家族文化起源…
「現代世界就是擁有許多透過監督和細察而被放在適當位置的社會常模」
這種效應傅科稱之為「盯視」(the gaze),它會讓我們體驗到比較性和評價性的細察,並透過此來看待我們自己,而非是我們自己的眼睛來看待自己,例如:主流文化認為身材苗條是具有吸引力的,如果我身材不夠瘦,我可能就會在心理認知自己不夠吸引人,會想要少吃以符合吸引力的標準。
這些論述其實是無形的也是強而有力的,它讓我們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學校,「盯視」(the gaze)就是透過考試和評估方式在運作,它讓學生相信它是什麼樣的人,例如考試成績不好是不夠優秀的人。因此,敘事治療認為內在的世界是透過外在的東西所建構出來的。
當然,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一定都受主流社會的影響,但也會發現人們有時也是會不按造主流社會價值來過活的,例如:公開承認是同性戀,這就是與主流社會論述相反的另類論述(也稱為比較喜歡的生活故事),有時這樣另類論述是會付出極大的代價,面臨許多挑戰。
因此,在敘事治療中最令人感動的就是「解構」,支解原來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主流故事,去發現個人的地方性知識與能力,重新發現生活的可能性。「解構」是敘事很重要的精神與技巧,如果諮商師未能帶著解構任何東西的精神就很難引導案主去看到新的可能性。而且,敘事總是相信一定有真實生活中的經驗沒有被個人納入其所闡述的故事中的`.
「不放過任何故事情節與細節」
仔細找出任何跟人們說的問題故事不同的故事(稱之為支線故事),這樣的精神與信念也是諮商師必須深信的。
有些人覺得敘事很抽象,問話不知道要問什麼,剛開始我學習的時候也有這種困擾,但漸漸的發現當我深信以上這些假設時,問話的技巧就開始有所進展(當然技巧也是要靠自己不斷想和練習的,這跟練鋼琴是一樣的道理),而開始發展更細緻的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