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8 藝術治療入門 1:榮格、客體關係概念(2023年2月更新)

[2023年2月5日更新]

我很喜歡看理論的書,因透過自己跟理論的對話可增進實務能力,這是最好的自修方式。這幾天(2011年2月)看藝術治療的書,寫下紀錄跟你分享。

精神分析、分析取向之藝術治療

分析心理學

榮格認為分析中產生的影像來自於自己個人的經驗,他把藝術當作自我分析的方法。這樣的方式讓潛意識的內容被觸及並且更容易讓案主了解。

榮格對治療的看法是「人需要建立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對話以達到精神上的穩定」,而全人類有一個共同的集體潛意識和常見的文化原型,這些構成了文化中的童話、神話和儀式的基礎並發現存在於藝術和夢裡。

雖然如此,口語聯想也是重要的,有時個人的自由聯想是了解治療中創造之影像的關鍵,也是促成成長和改變的催化劑。

這取向也很重視「移情」,而移情在藝術治療中也很重要,治療師的角色是無法完全中立,治療師提供媒材,視為養育者而案主被視為被照顧者,兩人的互動呈現出移情,但有些學者認為只有在「具體的影像」中移情才會真的被反應映後出來。

自發性表達

自發性表達是指沒有經過任何治療師的提示做的創作,而它提供進入潛意識的機會,這樣的方式在案主經歷重大生活事件 時最有用,這是把壓抑的情緒有個地方容納也是案主轉化的開始。

塗鴉技巧是自發性表達的一種催化劑,幫助案主創造影像且投射出自己的情緒和思考,將三者(影像、情緒、思考)連結起來。

放大與積極想像

放大就是指擴散式自由聯想,而積極想像可以做的方向是:

  1. 放空心神
  2. 容許影像進入注意的範圍,但不要過度專注(我覺得這很像禪,知道它存在但不停留在上面)
  3. 用書寫或藝術形式來描述看到的影像,給予詮釋
  4. 反省從經驗獲得的訊息。

客體關係理論

這個取向相信人與生俱來就有與人建立和維持關係的驅力並經由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建立成現在的自己,一旦建立了雖然日後仍可改變,但我們會在潛意識中的行為來不斷肯定這些早年關係,不管是幻想或真實的關係都會。

雖然我不是學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學派的人,但我也同意這樣的想法,所以在做治療時我也常常回溯案主的早年經驗。

客體可以是一個人、物體或心理表徵,人透過它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有學者認為通常客體是指母親,小孩投射了慾望、願望或強烈的情緒在她身上。

此理論也重視依附關係,所以在藝術治療中,案主、治療師及作品三者的互動觀察就是主體與客體關係的一種現象,而且它認為發展有困難的兒童通常會與人的關係有問題,缺乏自體的感覺,因此很適合使用客體關係來治療。提供藝術媒材通常是提種一種養育的形式,藉由表達的機會,鼓勵案主與治療師產生依附。

過度空間與過度客體

過度空間是經驗中的一個模糊地帶,沒有清楚區別內在與外在現實。過度客體可以是一個真實的物體,例如娃娃,此對人是重要的,它代表某種重要的意義,而在藝術治療中,作品也是過度客體的一種。

客體關係理論的四階段

  1. 正常的自閉:處於胎兒在母親子宮階段
  2. 共生:小孩出生約5-6個月大的時候
  3. 孵化:小孩學習與母親分離、個體化
  4. 客體恒常:約小孩3歲時,學習成功與母親完全分化,成為獨立的個體。

這四個階段也用於藝術治療中的一種架構,並透過治療重新讓案主學習個體化。

參考書籍: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