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社會建構論 2(2023年的2月更新)

繼續哲學心靈之旅…

繼續說說對測量的思考…

研究中通常會有測量,這來自於你有某種「量」的觀點,像是你有重量的知識,所以測水杯有多重,是將你已有的信念系統取出置入物體世界。

以此類推,智力測驗是我將「智能的信念系統」取出放在你身上,進而描述你,認識你,也讓你認識自己。

由此可知,所有的測量都帶著「誰比較好?比較優秀?誰比較差?比較沒能力?」的價值判斷。

這種因果性是種敘述的方式,只是一種線性的發展過程並非能代表全部內涵。

研究中也會使用預測,它可使我們控制未來,建構論對此提出的挑戰是:人類行為中有多少是可預測的?

每個研究結果出現就會改變社會文化,像是「電擊研究」說明服從並非完全適當,過度服從會殘忍對待彼此,而這知識就會潛入社會價值觀中。所以,這些研究不只是累積知識,真正的目的是在造成社會變革。

傳統科學只是在某個範圍中的一種可能性,並不一定為真,也非唯一的標竿,仍舊還有其他可能性。你可以思考的是:這個是一種存在的方式,那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有時傳統研究的功能是建構理論,預測與捕捉人類行為,但預測不是科學的唯一目標。研究中存在的「價值」,建構論會問:這些價值有何用處?

建構論研究通常是質性,當然這也不是真理,也可做量化研究。大多數的研究是立基於論述敘事上,傳統研究在乎的是何而為真而敘事研究則是思考「是什麼?如何創造新的選擇?」等。

「價值」在敘事研究中是一個逐漸淡薄的過程,是透過對話去協商,由關係中建構出來的,有時也不需要去精確定義「價值」這個詞。

建構論的研究

研究並不是為了推測,故無法推測至其他人身上或預測任何事。通常,尋找受訪者較以滾雪球的方式去尋找,讓受訪者自己發聲,訪問的問題也是與其共同建構而來。研究結果會取決於受訪者及訪談與受訪者彼此間的關係。

建構論並沒有特定的研究方式,你仍可創造你的實踐方式。

自傳式民族誌

這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由受訪者自己去論述自己是誰。通常會是生命中有意義的事件並透過寫作的方式呈現。

可參考我寫下的極短篇自傳式民族誌

行動研究

很多研究都是在期刊上刊登,但一般人很少人閱讀,而這些研究到底為世界帶來什麼?沒有人真正參與的原因在於這些研究描述並非為了生活的事件。

建構論認為不要把知識當作是一種觀點,而是真的去做些什麼。因此,行動研究是把「行動」當作研究,在乎的是如何透過研究帶來社區的改變,受訪者本身是研究者,而訓練有素的研究者是支持者,讓受訪者自己發聲。

行動研究是透過不斷地社會建構創造不同的故事,例如學校老師開始採取行動,致使學校領導者開始思考議題,最後學校組織行為開始改變。

社會建構論之3C產品:脈絡(文化)、創造力及好奇心

研究的概念介紹完後,我們來看看對話,對話是後現代哲學很重視的一個理念,以下請繼續…

讚賞式對話

讚賞式對話是社會建構論中的一種對話方式,它採取的是合作式的探詢,在組織中透過問話的藝術去強化組織人員的能力與激發潛能。主要是想要發掘組織中有何力量,透過問話了解成員的夢想並一起發想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做些什麼?

分享一下我練習過的例子,當時是以5-6人為一組,彼此先輪流自己在學校與老師互動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像我就分享大學時參加一位老師的研究室與其教導我的經驗等。分享完後成員們思考在這故事中有何啟發或價值?一起討論在其中感謝的地方?一同萃取出老師如何與學生互動較好的方式,最後將這些故事融合成一個故事或是選擇其中一個故事。在這場對話中我聽到其他人的學校經驗讓我有不同的體會,我們彼此間有共同不舒服或美好的地方,而這也讓我們思考如何當一個老師是較好的方式等。

敘事性的對話並沒有一定的技巧,就是分享、對話與回應,也許你也可以自己試試嚕!

休息,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本人工作坊筆記一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