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70 直播心理調查心理小常識 :態度改變、補償作用、曝光效應(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5日更新]

又到了心理小常識單元,本次將介紹態度改變、補償作用與曝光效應,歡迎收看。

心理學小常識

態度改變

態度是指對人事物或理念的正負向評價,可使用測驗評量,如態度量表。人的態度分成三層次,即情緒、認知與行為。透過行為改變造成態度改變,也可透過說服造成態度改變。以下說明說服的方式:

  • 中心路線,指人專注聽對方說的內容並思考其中的論證,即接收訊息了解並記得內容,然後思考它的內容論證與證據,最後才同意此訊息並接受。
  • 周邊路線,指人並未仔細思考聽到的內容而是受到周邊線索影響,即是這些訊息論證證據以外的事物。影響因子有對此人的可信賴感,如名人、專業者或有公信力者,比如前陣子(2016年間)的蛇夫座新聞署名由NASA發佈會有較多人接受(後來澄清誤會一場)。

另外,對此人的喜愛感也有影響,例如是你跟他相似度高,或外表看來討喜或有個性等都可能影響你對訊息的接收度。

再來就是參考團體(像是親友團、網友群),像是某餐廳是網友票選最好吃一家,你就會考慮下次吃看看。

若是說服者的出發點並非是自己的利益,你會較願意相信,最後是不管對方是誰他看起來很專業,如用了許多數據圖表等,你也會相信。

若是走中心路線,是否有提供有力的證據是重點;若是走周邊路線則是內容越長較好,但不論是哪種路線都是第一次接收到的訊息較有說服力,稱為初始效應,而最新消息較有說服力,稱為新近效應。

來看看情緒與態度改變的實驗吧!

第一個實驗,請受試者先回憶快樂與悲傷的事件,陷入正面或負面情緒。接著他們聽一段演講,內容是學生費是否調漲,內容有兩種:一種是有力的論證,另一種是邏輯鬆散的論證。結果發現,情緒難過者的人較注意內容,聽到有說服力的論證較能相信,而心情好的人不論聽哪種內容都可能相信演講者。

第二個實驗,稱為戒菸說服實驗:將受試者分三組,第一組只拿到如何戒菸的小冊子,第二組指觀看肺癌的影片,此影片以恐懼為訴求。第三組則有拿小冊子與看影片,結果顯示第三組戒菸效果最佳。

補償作用

補償作用是防衛機制的一種,是指人用各種方式來彌補心理或生理缺憾造成無法達成所願時,以其他替代方式來取代並減輕這種不適感。這種缺憾可以是一種事實或是一種想像,方式有三種。

  • 直接補償,指人不斷嘗試並試圖在不足或挫敗的地方得到成功,例如:自覺外表欠佳透過化妝或整容改善。
  • 間接補償,指人藉由另一方面的成功來彌補失敗的地方,例如:自覺外表欠佳以增加內涵補償失落感。
  • 過度補償,顧名思義就是做的過頭了,指人已經付出超過心理可平衡的代價,會影響生活適應。

曝光效應

也稱為單純接觸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Zajonc在1960年提出,其認為一個你本來並不反感的人重複出現,你就會漸漸的對他產生好感。這是一種跨文化、跨物種的心理現象,無論是何種刺激(視覺、聽覺、語言),我們都會對於較熟悉的事物產生偏好。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他請幾個大學生看些人物臉,次數不一,有些是25次,有些1、2次。結果發現,曝光頻率增加學生們對於人物臉孔的喜好也增加。這告訴我們只要同個人事物不斷在眼前出現,你就越有可能喜歡上它們。

接著Kunst-Wilson與Zajonc又找些大學生測試,方式跟上述相似,差別在於以1/1000秒的速度呈現圖片,結果仍然一樣,即使他們不覺得自己有看過相片,也就是說即使你沒有意識看過此人事物也會因它的曝光率高而喜愛他。

當然,物極必反,若是曝光過度這個優勢就不存在,而且重點是一開始是不能令對方反感的人事物。所以這說明了明星為何要炒新聞,廠商為何要製造話題,產品為何要買廣告,總歸一句:曝光效應。

以上請自行舉一反三應用於各式情境,但切記老祖宗的建言:物極必反,適度服用即可。

謝謝收看,下次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