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76:為何人要哭泣才會心理健康?(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29日更新]

「哭」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方式,最初是告訴家人你的需求,進而轉成不同心理涵意。

但在社會化過程,哭泣這件事被文化價值觀所影響,人們開始越少哭,甚至不哭,為什?

「男兒有淚不輕彈」、「哭是懦弱的表現」等價值觀,讓人認為不哭才是有能力、正向、堅強的展現,簡直浪費老天爺給我們的禮物。

今天來踢館來說說人類必須哭哭才健康的理由:

第一,表達身心需求

剛提到在你還不會說話前,「哭」是與世界溝通的方式。它代表飢餓、憤怒、恐懼或想睡覺等,用哭聲來提醒母親自己現在想幹嘛?此時是生理性的表達願望。曾有兩位心理學家觀察嬰兒哭聲,結論是:嬰兒能分辨自己與其他人的哭聲,它是重要的原始表達。嬰兒哭聲有些是病理性的問題,像是尖叫式的哭在表達他生病了,可能跟消化或腸胃等疾病有關。

即使長大後「哭」仍是身心需求表達方式之一,它在告訴別人:我很難過、傷心、感動、痛苦等各種情感;我身體痛、我覺得勞累等身體狀態;我覺得你不能這樣對我、我希望有人關心等想法傳遞。很多時候,它取代語言表達,說不出說不清楚的事件的感受想法,「哭」是最好的代言人,千萬別拋棄它。

第二,放鬆身體與心理壓力

眼淚能潤滑眼球與眼皮,沖掉骯髒物質,也使大腦的負向思緒一流而下, 沖走毒性物質,身體排毒放鬆。

眼淚可使錳含量下降,錳是能影響情緒的礦物質,在眼淚中含量比血清素高。過高的錳會使你感到焦慮、疲倦感及緊張等,好好大哭一場等於是身體做了運動。

在某次會談裡有個案主分享跟家人關係凍結,互動方式使其內在充滿害怕,而那害怕已淤積多年,談及此事時,突然聲音哽咽眼淚滑下,哭了,我當時感覺那已冰凍三尺成為寒霜的害怕慢慢解凍,雖他整個人哭到顫抖,但仍表示有哭出來放鬆許多。

小時候,我想哭但哭不出來時就會去看悲劇電影,邊看邊哭,非常療癒身心。哭的同時像是把許多廢物清理,鬱積的結就化解嚕!

第三,獲得關心與關注

演化生物學家Oren Hasson一項研究指出:哭能使兩人距離拉近,增加彼此的友誼與依戀程度。其分析不同情緒狀況下的眼淚,發現哭是一種演化結果,目的使我們獲得他人的同情與支持。

日常中,哭是脆弱的表現,當你展現脆弱,有同理心的人會給予安慰與支持,也會多加關注你怎了?或擔心你怎了?這也是一種人際情感連結。

不過,過度使用可能會變成是控制他人的方式,比如情人間常有的戲碼,女友哭哭,男友抱抱,結果什麼都好。親子劇場也不惶多讓,小孩哭哭吵著要玩具,父母不依,哭的更大聲,直到你就範為止。

所以,若使用於正向的表達是讓別人更加認識你、支持你,也是自我放鬆,增加人際互動;負向運用變成是透過哭來控制他人來滿足需求,可能使人厭煩,變成人際障礙。

但,哭哭仍是好處多多,請多加利用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