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 | 「孤獨的價值 」閱讀分享1(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16日更新]

「孤獨的價值」顧名思義它是討論孤獨的書,孤獨感一直是人類的終極命題之一,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課題。

接受孤獨就能獲得自由,是作者在第一章就明確指出其核心概念,社會上認為孤獨死亡是負面的事但以作者的眼光來看是有尊嚴的離去。

「為了自己自由而活」才是生存之道,也就是減少與人的羈絆會使心自由,這才是真正為自己而活。近日(2017年1月),一位朋友遇到工作難題,與其聊天分享後順勢看到這句話感受特別深刻。朋友因經濟因素而不想割捨不喜歡的工作,除了自己外還考慮家人等其他因素,這樣的羈絆我們每個人都有,而他無法割捨的原因也跟自己的心無關,當時我是這樣告訴他的:「如果身為治療師都不能聽到自己心的聲音不能活出自己,那做個案到頭來也是白搭…」,當然我並沒有要幫其決定但不論是否考量家人,心理師也必然比一般人更要去面對真實的「我」。

作者認為社會發展趨勢及不婚人越來愈多也反映著人們對孤獨的渴求,你同意嗎?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會不會是一種無意識追求孤獨的象徵?所謂的獨立自主其實也是孤獨的一種代名詞,跟人保持某些距離並友善互動,與自身相處並照顧好自己,其實就是所謂的孤獨。

會覺得的孤獨是因為曾經擁有陪伴

孤獨與寂寞是好友,人會感到孤獨與寂寞是因為曾經讓我們不孤獨寂寞的對象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但這樣的抽象情感(陪伴)仍停留在心中。

作者建議思考孤獨有助於重新獲得對於生命的理解,很多時候人們被許多主流價值綁架,例如:「人為群居動物,沒有朋友家人是不好的」,為了這些主流價值我們到底付出了哪些代價?而這些代價真的是你認為想付出的嗎?也許你也可以思考一下。

作者認為人都需要被他人或團體認同,而若是沒有此認同感會讓人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就是人會無意間否定孤獨與寂寞。

我們是否感到被認同有很大部份是出於主觀判斷,且因不被認同而感到孤獨寂寞其實也是自己一手造成。

我們自小是被暗示人是活在群體生活中,要配合家人或學校等,在團體中其實也害怕被排斥,故尋求團體認同感可以排解孤獨,但這有無解套呢?

他提出只要自身不斷精進自我價值感,如專業技能,讓周圍人覺得你很厲害,而這種被看見、能力被認同後,安定與滿足感會上升,孤獨寂寞會下降而心會自由。

很多時候人害怕孤獨,因此將不孤獨建立在他人身上,依附他人生活,像是一群人一起唱歌喝酒夜店跳舞等,在當下的虛構感(情境帶來的)會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孤單,但更多人的經驗是結束這一切更感到寂寞不安。主要是你把自己不孤獨的能力交託在他人身上而不是建立內在的自我存在感。

寂寞為何讓人感到恐懼呢?作者認為感受到它們是身為人的一種能力,但若對此有先入為主的認知如寂寞讓人失去活力或是可憐等,讓人無法深思人為何感到恐懼,會不會寂寞也是被創造出來的呢?

未完待續…

1 thought on “閱讀6 | 「孤獨的價值 」閱讀分享1(2023年3月更新)

  1. 後記:
    我認為面對孤獨得來的自由感是不需要浪費精力在不重要的人事物上,你越能自我認同就沒這麼必要透過對他人認同來證明存在的價值,不過說真的他人認同跟自我認同是相輔相成的,只是不要累死自己就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