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3日更新]
歇後,我們即將繼續哲學之旅
剛提到以讚賞式對話分享學校經驗,接著就來看建構論對學校的思考嚕!
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老師是知識的生產者與傳遞者,但我們思考的是誰有權力說知識是什麼?有時,並無法去辨識知識到底如何產生。
教育常變成一種壟斷事業而非對話歷程。
學生像是原物料,放入機械(教育體制),經過品管(考試)然後變成一個產品,如香腸。然而這樣的體制有何樂趣?學生變成接收的被動者而不是主動創造知識的人,或者知道如何創造知識。
所以,你可以理解有些秉持後現代哲學理念的學校採行動研究的方式教學,比如:學校沒有課本,老師與學生一同討論要學習什麼,期待在過程中挖掘彼此的創造力。
記憶
記憶是一種人們互動當下的行為而非個人所有物,不論是記憶或情緒不要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而是我做的事情,而我們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是來自對文化中情緒的認知,以便讓我們可以知道在怎樣的場合如何呈現情緒。
這部份可參考記憶可靠嗎?文章。
自我與人格
傳統心理學將人視為不動的個體,以系統化方式分析。實質上人是動態個體,任何關係皆是互動而來,比如母嬰關係是由嬰兒與母親共同創造的,而人們透過不同的關係學會在生活中存在的方式,建構論認為人是一個承載許多關係的人而非一個心靈體。
治療
傳統心理學會假設有一個真實個體存在並試圖去「矯正」,例如認知心理學認為頭腦是訊息處理系統,因此改善此系統運作有助於療效,而後現代主義治療則會反思「到底發生什麼事?」、「這對這個人來說是一個適切的生活方式?」等。
生活是用語言建構出來的,因此,改變使用語言的方式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治療師期待協助人們找到一種可以繼續生活下去的方式,而非找到原因,比如如何在憂鬱中生活與繼續表達自己,而不是探索憂鬱的原因。
創造對話降低敵意,創造語言改變文化
最後,我們再回到社會建構的基本概念思考
在此,人們需保持「負面」想法去質疑或發掘事物隱藏的價值為何?沒有一個字詞是只有一種意涵,字彙是因人使用而出現的。每個「隱喻」都會改變現況,故人們會持續創造理論。溝通的重點就是彼此在拼圖,你不斷嘗試你想表達的內容,而我嘗試聽到你真正想說的。
建構論重視關係勝於個人,「字彙」代表的是一種行動,而此意義可由人們自行定義與賦予。行動是由互動產生的,在這過程中意義就會浮現出來,像是「握手」這個詞是人們打招呼的行動,我們在握手時社交的意義就會浮現。
字詞是有我們共同理解的部份, 一般而言,人們不會去問大家都知道某詞彙意思,但仍可能會有其他未理解到的意涵在裡面,這也是需要意識到的。我們並不能完全清楚地去定義每個字詞,每個字詞的意義產出於當下人們的互動,我蠻認同此概念,在諮商中蠻常看到個案與伴侶在溝通上到的問題其實有些是我們都用自己的認知去解讀某些詞彙但彼此解讀的意涵也總有誤差…
字詞的意義在歷程中不斷更新,持續演化,且思考人們彼此間是否能共同理解語言所代表的意義。
後現代治療思考的是如何拓展人們在關係中的「知識」、「技能」,沒有病態行為,而是在關係中的病態的狀況。同時,也期待治療師保持透明化,對案主沒有隱瞞或在案主背後討論他,並持續覺察治療師所帶來的權力位階造成的影響。
社會建構論並非要推翻傳統心理學的思考,而是納入更多的反思與覺察,我認為兩者並不太衝突,傳統心理學強調內在個人狀態,而後現代思潮則是著重外在關係影響力如何建構人們的自我認同,更或許可以彼此互補。
哲學心靈之已抵達目的,感謝搭乘,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參考資料:本人工作坊筆記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