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5 | 表達性藝術治療個別及團體督導後紀錄(2023年2月更新)

[2023年2月20日更新]

紀錄一下這兩天(2011年1月27日)接受督導的學習。

個別督導

我提出案主的問題是在學校都不說話,這樣類型的人通常「害怕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選擇性緘默症),而這案主我是用畫畫和寫的方式與其溝通。也用了很多外化的技巧,因此素珍老師建議可以讓對方去描繪不能說話的困難,它像什麼?(隱喻),去畫出案主如何從自己現在不說話的狀態跨越困難到自己的目標(3格畫),可以使用藝術的方式呈現,除了畫以外也可以使用黏土。

這次也是探討案主的自我形象問題,因他有他的期待,因此諮商師有時是需要去提醒案主的過度期待的自我形象並了解客觀的現實(例如:說話後同學的反應若很驚訝是正常的),讓案主做好心理預備。

也討論在與這位案主對話時我使用敘事治療的「方案」概念來對話,其中一個方案內容是對「不說話」(外化)的這擬人化者寫一份起訴書,不過,素珍老師提醒我這很容易造成自己跟不說話的對立,因此需要彈性,就是起訴內容是何時要將它關入大牢?何時不用?然後再制訂更細的執行目標及策略。

當然,在思考個案的問題我們需要想的還有是案主的內在渴望?家庭(如手足競爭)及自尊等等,素珍老師走的是動力觀點和敘事有點不同,不過我覺得表達性藝術治療跟敘事結合是沒有問題的,繼續努力嚕!

團體督導

這次是聽同儕提的個案(親密關係困難的議題),然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此我學習到的是孩童在早期的心智發展上若沒有發展出恒定的概念,容易感受到自己留不住關係,以客體關係而言就是留不住客體。

當然,這次此案主是否有可能使用表達性藝術療來工作,素珍老師認為是可行的,這樣的工作模式是用作品或肢體來表達,跟這位案主是否很能表達(說話)沒有太大關係,而是這樣的模式幫助案主在敘述深層的經驗或體驗時較容易(口語表達反而是難的)。

我自己的認知是也許有時我們會覺得案主很能說就用說的就好,而不一定要用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但有時這是一種盲點,因為很能說和是否很能探索深層的自我是兩回事,而諮商師則需要更多的思考在於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於個案的幫助是什麼?而不是以是否能以口語表達能力來區分…

在技巧上素珍老師分享玩顏色(色塊)、黏土及自由聯想。自由聯想分成線性和放射性兩個方式,比如前者是房子聯想到車子,車子聯想到人等;後者是房子聯想到車子,房子聯想到家庭等,然後自由聯想後可以請案主回顧剛剛想的內容再自由作畫,或是不用回顧也可以直接自由作畫(不一定要畫跟自由聯想有關的內容)。

最後,因為有人提到收集資料這件事,素珍老師的分享是通常會跟案主說清楚前4-6次是評估,後面再選擇方向談話,不過每個人的習慣不同,這讓我想到其實我沒有這麼結構化耶!我好像沒有刻意的去收集資料,而是看對方想談什麼主題就談,邊談邊收集資料,不過這樣可能會有些資料不夠仔細而影響我們對個案的判斷(評估),我想這可以在自費諮商中做調整,更結構化些……

礙於保密原則,僅分享這些…

the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