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2 | 藝術媒材運用及專業省思(2023年2月更新)

[2023年2月27日更新]

2011年4月中我去參加一場藝術媒材運用的工作坊,這個工作坊讓我對藝術媒材與藝術治療的運用有更多的體會,也跟大家分享。

在使用媒材時須思考到媒材與身體動作的連結,對材料的感受、認知和觸感,例如蠟筆是不流動且簡單的媒材,畫的時候比較可以控制但難有明顯的顏色(飽和度不夠),因此,身為治療師在選用媒材時也得想想這個媒材適合個案嗎?而不是一昧的套用…

我記得2009年曾參加一場藝術治療的工作坊中講師要大家帶的媒材是現在很難買到的東西而且當時我覺得在治療室中很難準備這些媒材,而在這次的課程中也提到「若運用非傳統藝術的媒材可能導致偏向新奇和膚淺的技巧」,所以要思考治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是治療師需時時放在心中的。

在個別治療中,我有時會有在藝術與敘事治療間的衝突與矛盾往返,這次工作坊讓我稍獲得更多的啟示,例如以純藝療而言可能就不會連結到案主真實的生活,而是分享創作的感受或過程,這個想法在最近的個別治療中我嘗試運用,有些個案不能好好說的話我就不會使用敘事的技巧就走藝術取向,如果這個個案我是以敘事的技巧為底加上創作,我仍然會在作品完成後與案主透過作品對話,這個治療模式我還在思考中但比之前流暢非常多。

另外,我在思考的是語言和非語言間的問題,因為上藝術衡鑑的時候其中陸雅青老師提到:「透過畫去了解案主的心理動力但不會請其使用語言闡述,因為語言是會欺騙或是防衛」,這跟敘事的想法又不同,口語治療認為即使案主說的話不一定真實但諮商師仍要全盤相信,信任是治療有效因子之一而敘事則認為由案主所詮釋的才是真實,治療師不太用心理動力來看待案主,嗯!這些概念我還在衝突中,不過,今天(2011年5月8日)在打諮商紀錄時有個體會是敘事治療是用尊重的態度與精緻的語言來闡述案主的心理動力,例如:敘事治療也可使用內在聲音(合作取向概念:單一或多元聲音),而在心理動力的詞彙可能是內在小孩,我相信用「聲音」是比較有創意的說法。

回到媒材的探討

在使用媒材時也需要考量到社會文化議題,媒材包含什麼意義?例如珠子可能是比較女性化的東西。

重要的是如何將媒材的潛能放在治療中,媒材的意義有過度客體、關係療癒.、替代品或非語言溝通、遊戲的一種、象徵或代罪羔羊等,有時作品可以促進對話有時作品是一種紀錄,有時不一定會直接在作品中找到意義。

在敘事治療中有個技巧是見證,我常用的見證方式是用洗照片給個案,這個想法是基於我很多的案主是邊緣的弱勢族群,因此,我常跟他們說用相片來做紀錄,這個說法的來自於是我想解構治療這件事情,我相信治療是生活中的一種型式,它可以是生活化的而非有問題的人才做治療,治療中的故事被記錄也是案主生命中重要的見證,而藝術治療中的作品也是紀錄,它代表某種心理意義。

剛剛在思考下星期(2011年5月中)要使用怎樣的藝術媒材時又翻了「藝術團體治療」這本書,裡面也稍微介紹了些微藝術媒材的概念,因我都是把媒材帶來帶去的,所以基本上不太可能帶重的東西,所以選用的媒材還是畫筆和圖畫紙等,但透過這本書的介紹我對畫畫有多點體會,光是顏色和線條就有很多玩法和治療目的,未必一定要有創新的技巧才行…

最後,採用我的督導之一:洪素老師珍說的一句話總結,「要期許自己成為”師”而非”匠”」,這句話的意涵是學了這麼多技巧,最終治療師是有能力創新而不是只複製技巧不做任何思考。

以上,與你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