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更新]
閒暇時看到PTT的房版有篇文章的標題是:你追求的財務自由不過是中產階級生活,點進去看是PTT版上常出現的某位網友寫的,他是回某個網友的推文,推文寫道其買了房子至今4年有了3千萬的資產,已賺到半輩子的錢了,而寫這篇文章的網友認為即使有3千萬資產買法拉利仍舊很辛苦,也無法常常支付昂貴的旅遊等,當然網友們紛紛回文,後來又有一個網友回文提到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並討論到在財富滿足後的心靈追求等,這些討論激發我的靈感所以就誕生這篇標題很長的文章,PTT果真是我沒靈感時的靈感來源。
先說說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內容我不重述大家都知道,基本上這個理論的五階層並非是一層追求完成才抵達下一層而是同時存在,人不一定要在物質安全或自尊滿足後才能自我實現,而是能同時追求各個階層的需求,當你能滿足這些需求通常也能感到幸福快樂。不過幸福快樂這東西真的太抽象,我曾在其他文章提到幸福感其實是煉金術下的產物,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感稍縱即逝,一直感到幸福滿滿的人通常比想像中少。
人的一生大概就是80年左右,最精華的時間大概是30年左右,若沒對生離死別有深刻體會的人很容易在中年時出現對金錢或權力等過於執著,因為中年代表著生命邁入後半段了,有限的時間即將到來,精確地說中年以後就是在面對自己的死亡焦慮,若沒有直視這種隱藏的焦慮感很容易像寫那篇文章的網友一樣過於注重物質生活,其認為很多有錢人即使財富滿滿也繼續工作幹嘛只停在這種普通生活的中產階級…。然而人的能力跟時間有限,很多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上層階級的生活,能過中產階級生活已是極限,很多人在職涯上再怎麼經營也不可能達到非凡的專業地位,多數人只是把工作做好而已(更有些只是為了生存工作),所以當你無法理解自身的限制與不足時那死亡焦慮就會在此時不斷侵蝕你,而你會無意識地逃避這樣的恐懼而透過無止盡的追求來弭平恐懼感,通常人們會誤以為是在創造人生但事實上是反映出無法接受結束(死亡或失去)越來越近。
生離死別其實是常常遇到的,學校畢業入社會就是一種生離,換工作換職場也是生離,春夏秋冬落葉滿地就是死別,天災意外也是死別,若能對生離死別有更多的探尋我覺得討論人生在世的追求才有價值,不然很容易就變成一種爭論,應該是說我認為穿越結束(或死亡)這個議題後就更容易讓幸福感持續盪漾在心中,也就是即使每天日復一日過一樣的生活但品嚐生活美好的能力會提升,寫到這我覺得我沒念哲學系真的太可惜了。
應該說我看了PTT網友們的討論文後頗有感觸,社會上很多人追求財富,但其實是在追求得不到的財富,如果我今天沒出生在上層階級是要買什麼法拉利?也就是花時間追求不屬於自身的物質是一種企望在這種希望感裡逃避現實,所以陷入這種外在事物的追求會變成一種忽視自我的狀態使生活變得無感,比如我喜歡喝拿鐵咖啡,當我第一次喝時覺得很開心,喝了一千杯後就只是在喝東西而已,幸福感無法因為這個行為持續下去,若我能夠活在現實裡應該是每次喝拿鐵咖啡時都感到滿足的或者至少雖然已經喝到膩了但還是覺得有它真好,是吧?
結論就是人生在世有很人事物值得花時間停留(包含失落與痛苦)而不是追求,最近有個體會就是當我看到同一個個案或看到同一個人時我會覺得每次看到這個人都讓我覺得很不一樣,會發現以前沒發現地方,這種發現很有趣,好吧!我不應該再繼續寫下去了,再寫下去就要變哲學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