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更新]
在當心理師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個案有沒有改變。有改變做諮商才有意義,那沒改變做諮商就沒有意義嗎?當然也不是,這也算一種諮商迷思就是。
諮商中的改變可以是一個想法的動搖或一個情緒的緩解,也可以指信念的改變或行為的轉變,所以說心理師覺得個案有沒有改變是看心理師有沒有辦法看到差別,個案覺得有沒有改變是他個人主觀感受有沒有不同或有沒有看到自己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
我在團體或個別諮商中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回饋個案他做了一個以前沒做的事,比如:帶非志願團體中我會說:今天你沒有很想來參加團體但你還是來了,這就是改變。個案們多數會覺得這算改變嗎?我會肯定地說:是,這也算讓個案重新思考何謂改變?主流社會的改變是今天你抽菸喝酒變成不抽菸喝酒才是改變,但這樣的定義會讓個案們更挫折,所以心理師通常會讓個案理解只要有一點點的累積就是改變的開始,多累積就會有更多改變隨之而來,它是複利效應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驚人舉動。
雪球效應雖說是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概念,但我想在實務上即使是不同學派的心理師也大都會同意這個觀點:多聚焦在個案的正向行為並鼓勵其多做一點正向行為而不是聚焦在他的不夠好的地方。但很多人會質疑那就沒有真的改變啊!因此,其實想要透過諮商改善生活品質是要改變你對問題的看法,像是我曾做過的某個案的願望是要賺超過1千萬,問題是他那時連工作都沒有,那是不是先聚焦先找到工作這件事再說,而不是聚焦在想做什麼投機事業發大財,當然我不是說投機就不可能發大財而是機率太低,諮商的目的也是要協助案主活在現實世界裡而非幻想世界中。不過,我也不會否定個案的願望,因為即使是想像中的願望都是支撐一個人活著的動能,在痛苦中那一絲的希望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當案主能先有個有收入的工作雖說離目標還太遠,但當案主能將重點轉向先有收入那他會有新的體會,從沒收入到有收入也是一個改變,從0到0.2的改變,然後再將目標訂在穩定的工作,再談穩定的收入可以到多少(當然也不會是1千萬),這個過程也許個案就會自動縮小目標,因為他已更貼近現實而非幻想。不過,光是這過程也能搞很久就是。
結論就是我發覺很多人對改變沒什耐心,個案們覺得痛苦想要趕快不痛苦,但現實就是你幾十年累積的問題不會在一夕間消失,你必須給問題時間也給自己時間,也就是要累積小改變再滾成大改變,最難的不是問題有沒有改變而是你有沒有跨那一步,跨了那一步改變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