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日更新]
2016年過年間台南發生大地震,讓許多人都受驚了,就像這次土耳其大地震救災如火如荼的開始也讓我們再次看見災難中的人們。
災難心理學在1999年921大地震時開始在台灣發酵,當時參與災難心理衛生的人大都沒這方面的訓練,算是土法煉鋼,有鑒於此,台灣開始發展了一系列相關訓練。這個危機促發了安心服務隊在台灣的發展。不過本篇不是在講歷史,主要是談談遭受到天災人禍的意外事件人會出現的現象,說明如下:
- 經驗重現,不斷回想災害的場景或是觸景傷情。我自己的經驗(那時我住在災區)是在921時我連續做了一個月的夢,夢中的故事都是在不同地點遇到大地震,然後我逃出來了。這算是潛意識的防護機轉,透過夢境能夠讓人將受驚嚇的情緒釋放。
- 麻木不仁,就是沒有感覺會不想回憶當時情景,否認情緒等。當時有很多教會團體在災區辦活動,其實我很不喜歡,覺得煩也會不想談地震的事…
- 神經緊繃,對任何人事物會過度反應,緊張兮兮。
人遇到重大壓力事件都會有一個月至三個月是處於此狀態,屬於「正常現象」。要判定是否有創傷以實務來說會認為是三個月後的事。
正向心理學中有一個研究,討論的是人不論是遇到極端快樂或痛苦的壓力事件,前者如中樂透,後者如意外事故,半年後其情緒狀態皆會回到在沒有遇到事件前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在發生事件前你就是個負面思考或是憂鬱者,即使遇到全世界最好的事情,半年後仍就會回到憂鬱狀態;若是遇到意外事件則很有可能讓憂鬱持續惡化。人有自我療癒與恢復的能力,但這也可能需要看此人原先的身心狀況而定。
災難心理的危機介入目的並非要處理心理問題而是預防創傷發生。
官方或地方政府若能讓受災者在最短的時間內(3-7天)獲得正確與最新的事件消息且其與受災者及親人間建立相互支持的情感交流(團體、個別或是書面方式)有助於減緩傷害。921大地震時,剛好遇到中秋節,當時有某家電視台在我住的災區進行特別節目,後來也有宗教團體陸續進行晚會等,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安心服務介入,你會覺得自己是有被支持且安撫情緒,就像哭鬧受驚的小孩被父母拍拍身體就會比較安穩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受災的人們最需要的就是基本與安全需求的滿足,吃飽睡飽與被安撫,然後住在感到安全的地方。
有另外一個創傷研究內容是追蹤某次災害事件的小學生,被追蹤者當時積極且協助其他人脫困的小孩與等待別人來解救的小孩,兩組人成年後前者的恢復狀態良好且各方面表現優秀,而後者則是預後較差。由此可知,遇到災害若能做對他人有貢獻的事情,會讓自己的正向感提昇,也較不用擔心創傷問題,當然我認為這也跟人格特質有關。
災難心理衛生的安心服務介入目的也是期待透過團體對話提昇這樣的自我正向感。若是超過三個月後受災者的各方面皆未穩定些影響到工作與生活,有過度的罪惡感與羞恥感,甚至有用狂吃或喝酒等來麻痺自己,就真的需要求助於心理師了。危機即轉機,災難可以摧毀一個人,但同時也可以增強一個人的生命力,希望永遠存在於絕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