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20 心靈空間:囤積雜物是一種病嗎?(2023年2月更新)

[2023年2月26日更新]

囤積雜物,是一種病嗎?

最近在閱讀「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 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小故事,透過故事理解很多囤積者背後的創傷,包含極度孤單的生活,也讓我重新思考囤積所帶來的心理意義。

囤積者的疾病判斷

以心理的角度而言,不管是或不是囤積周症都很容易變成一種標籤而侷限了我們對此的思考,如果以疾病診斷來說需符儲物症診斷準則:即使知道這些東西沒有價值還一直難以捨棄,覺得有需要儲存這些東西,而且捨棄它時覺得痛苦,這些症狀導致累積過多且雜亂的東西在家裡或工作場所,使這些場所不能進行原來的功能,若是場所不雜亂,是因有第三者進行整理而這診斷需由醫生判定。所以這就先不探討直接快轉到心理議題…

囤積者的心理議題

心理師思考的是囤積者的心理狀態而非去斷定是不是病。通常,囤積者會囤積某些特定物品,例如報紙或書本,認為自己無法丟棄它,因為它對自己有情感且具有使用價值。囤積行為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即此行為可能在小時候或青少年就有此現象但並不嚴重。而是到中老年後才會比較明顯看到行為問題。這可能反映出其在幼小時極度缺乏某些物質或心靈的滿足,前者可能是曾歷經貧窮或戰亂;後者可能是缺乏關愛或曾被虐待。

在「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這本書中有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主人翁是求助的案主,在早年失親且孤獨地生活,曾經約會過好幾位女士但只要步入到他家的階段就會毫無後續。Yalom很好奇地約一次諮商在他家進行,赫然發現他的家中堆滿書籍資料,而且已無法有效的行走到他坐的地方(客廳),他為此感到難堪….。

因此,囤積也是一種創傷的後遺症,想藉由擁有某些物品來安慰自己或者換取安全感,也是對死亡的焦慮,這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會阻斷人際關係,不是無法邀請人來家中坐客,不然就是客人被嚇走,甚至自己封閉起來不出門。

囤積與環境及情緒的關聯性

相信各位應有看過或聽過零雜物或清除雜物的概念,而囤積行為也是象徵內在世界的混亂與不安,外在世界有多雜亂,也等於內在世界有多失序。有一本書叫「瘦子房間的祕密:減肥最美妙的境界,就是「瘦成一種習慣」!該作者提到家裡很雜亂的人通常是肥胖者,即是環境失序,你的各方面也會失序,包含飲食、工作、人際關係。以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說法是成立的,即是榮格所說的投射:外在世界是我們內在世界的縮影。所以,整理空間也有助於成為瘦子及整理內在狀態。

我的經驗是整理空間可以排出體內的廢物毒素。從去年到今年我做了三次大整理,很神奇的是整理完家中垃圾後,上廁所時都會排出非常多的廢物,而且竟然就自動地少吃東西。印象深刻的是,那天我吃東西吃到某個程度,就覺得不用吃這麼多,身體自然就不想吃了。歐,傑克,這也太神奇了吧。

言歸正傳,回歸正題

由於精神鑑別診斷將儲物症歸類於焦慮的強迫行為中,也就是說囤積行為有可能是不自覺且是重複性的固執想法與行為的不斷輪迴。所以,它是情緒、人際關係、自我管理能力、生命傷痛等的綜合體。

一般人也許只是不斷累積物品,導致生活困擾,比較嚴重的也許並非是疾病但可能會影響與家人的關係、工作效率或其他。若是你身旁有類似這樣行為的人請多多關懷與支持他,讓他有自覺地改善,以避免持續累積並演化成嚴重心理困擾。

囤積雜物可能已成疾病亦或不是,除了給予情緒支持與同理心外,重要的是理解這樣的人的心理狀態,了解其背後隱藏的渴望、需求,才能有效地改善,否則很容易就淪為家庭革命與戰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