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到一篇新聞:某網友從出生開始家裡就開始租房子,直到38歲因天時地利人和(有好的仲介及新青安政策與本身積極度高)終於買了房子翻身晉身為資產階級。接著我又看了一下房市的網路討論,其中有一篇提到買房沒有想像中難,是要看本身是否能延遲享受及降低標準,也就是很多人是以台北市房價為對標,但事實上一般受薪階級根本不可能買卻不接受現實。
先不探討新青安的貸款問題,買不起房到底是誰的問題?當然還是個人問題居多。大環境的變遷每個世代都會面臨,並不是50年前就比較好買房,而是50年前的年輕人選擇沒這麼多,願意扛房貸的人比較多,而現代年輕人相對較少,多以自身慾望為優先考量。棉花糖理論告訴人們越能晚點享樂的人代表其自制力較高,成就也會比較高,這個觀點在投資理財上是顯而易見的。
投資成功與否說穿了就是節制慾望及延遲享受,人能賺的錢是有限的,先存後花才有資本投資(不然投資機會來了你也沒錢)。當你沒辦法超越慾望時就會被慾望牽著走,像這兩天網路上也有另一個網友寫到其自畢業至今5年,因抱著在股市大賺的夢然後賠了100萬,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而將股市當賭場反而錯過了這五年的大行情,在房市也是一樣的現象:當你不願意承認買不起房子是自己的責任時,你也不會調整慾望及行為去貼近現實,有天就會被現實給吞噬。
很多人是將社會問題(或制度問題)拿來逃避自己人生的問題,以前物價沒這麼高但也不代表買房子是輕鬆的,人生在世本來就沒什輕鬆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以前房貸是20年,貸不出這麼多錢,現在是30年也可能拉到40年,房價雖漲但能貸的金額及每月償還壓力並沒有增加非常多,這也是以前的年輕人沒有的資源,所以停在這上面爭論是在逃避自己的人生責任。
不管薪資多少,延遲享受都是理財最需要克服的事,即使在高生活成本的台北市也是可以住很便宜的雅房跟不要花太多錢消費,而且因為生活便利不用花錢買車,即使薪資平平還是能累積資產,但很多人是無法過這種生活的,認為這樣太沒生活品質,所以當你不夠富有卻先選擇生活品質時,那也只能這樣了。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我認為買房是想不想買的問題,當你想買當然就有動力克服萬難,當你覺得不可能買就會讓自己買不起,這是一種自我預言的實現,好了,先寫到這,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