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4日更新]
這個世界是重視外表的,雖然我們常說「人不可貌相」,或是認為重視外貌是膚淺的事,其實並不然,我認為人得要以「貌」取人,因它是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良好與否的指標之一。
社會心理學的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你跟人見面對彼此的直覺、觀感與歸因判斷,這包含對方的長相、身材、談吐、態度、氣質等,第一印象在心理層面是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很多人說沒有外表就無法深入內在,很多人在選擇朋友或對象都跟此有關,包含徵選員工,泛科學這篇「人們為何常會以貌取人?」文章提到:研究指出臉上有胎記、瑕疵或疤痕的話很可能影響其是否被錄取。
另外一個效應為社會讚許效應,說的是良好的外表打扮會增加外表吸引力,而得到社會的讚許與增強作用。不過,本篇探討的並非只有第一印象或社會讚許效應,也包含「相由心生」,「相」我會解釋成整體的概念,包含肢體語言、呈現出的質感與氣味等無形的訊息;「心」是所有心理層面包含想法與情緒等,中醫的望診是透過看人的精神、臉色或眼色等來判斷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態,所以外表呈現的狀態反映著身體、心理健康。
外表反映出心理層面我試著這樣解讀:
- 人的皮膚若有痘痘、粗糙或是暗黑(熬夜、循環不良、賀爾蒙等),顯示其時間管理能力、自尊感、情緒,如焦躁或緊張等狀態。
- 眼神是靈魂之窗,無神或是飄渺不定等狀態都透露出其專注力、情緒或精神狀態欠佳。
- 身材則反映出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自我認同、心理能量與情緒等,例如一位女性過瘦,沒有線條與胸部,有可能是自己很滿意,所以有自信心,但也可能不甚滿意而感到自卑,也可能被嘲笑飛機場而覺得自己不是女人或沒吸引力等而有其他心理困擾。
- 穿著打扮則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與覺察,例如:已是大齡年紀還打扮過於年輕,可能是對真實年齡接納程度低,或是低覺察力,沒發現自己並不適合此打扮(雖然現在流行美魔女、美少男)。
- 外貌的整體觀感則是代表自我照顧能力與社交能力,外表是在服務他人而非只有自己看,基本上你不照鏡子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外表,而別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外表,所以注意外表也反映你會重視他人感受。
來看看一些研究:
Badr & Abdallah指出外表吸引力可以顯著地預測嬰兒之後的健康狀況,這預測力會高於出生時候的健康條件;瓦士得等人在1966年進行約會實驗研究,結論是外表吸引力有顯著影響力,主要理由是驚為天人的長相與身材會引發觀看者的愉悅感;其他研究也指出我們認為好看的人會比相貌平凡的人快樂、自信、聰明、溫暖且有自我實現的潛能,而我們跟他們當朋友會讓自己也有好名聲,也就是人會假想好看的人較具有能力、影響力、價值感。
所以,坊間充斥醫學美容不是沒道理,但改善外表並非直接改善內在。幾年前某個個案因想整容而導致家庭失和,了解過後發現他自小就不滿意自己的長相,覺得自己超極醜(我看來算好看),因為覺得實在太醜,從小學就不斷化妝改善,但對其自尊感沒甚幫助,反而更惡化到認為自己無法見人,只有整容可以救他,你知道他為何來看我嗎?因為家人希望他看完那次就可奇蹟般認為自己很OK,這當然不可能且很荒謬的事(歐(這句純屬抱怨,請跳過)。我認為他只要心理健康沒改善,整容也救不了他,而且若是不行失敗會更慘…
心理健康的話外表一定看的出來且會跟以往不同,外表很漂亮心理不一定健康,這可從人的「能量」發現,「能量」也算是一種美的展現,有些人穿著普通乾淨而已,但你就能感受到他是讓你覺得親近、舒服、好看的;有些人精心打扮,名牌包不離手,但你就是想離他遠點。這從25歲以後就會越來越明顯,正所謂「相由心生」。
「外表不重要,內在才重要」這句話是假的,拿來自欺欺人、安慰被發好人卡的人而已,說到底就是以貌取人是有其價值所在,而改善外表最好的一帖藥就是改善內在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