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58:「寫」部落格的心理意義

思考、哲學、音樂、藝術、戲劇等都是我的興趣之一(興趣廣泛是種原罪),寫下這篇就是在思考寫作部落格的意義。

個人品牌與社交

部落格曾經是網路日誌與交友代名詞,在那個年代(其實也沒很久)無名興盛,幾乎人人有帳號,透過去別人家或別人來我家,做為社交活動。

那時候,比較少有人以主題式的方式來經營部落格,大多為寫關於自己的生活層面,分享有趣且好玩的資訊,例如美食、彩妝或漫畫等。你想找某人,上他的部落格留言,輕鬆而簡單,不用煩惱他在不在,反正ㄧ定會看到。

臉書興盛後,部落格開始轉形成專業的資訊平台,這並非沒落而是淘汰本來就不寫文章的人。

做為ㄧ個個人媒體,它提供了被世界看見的機會,你可以跨出原來的生活範圍,擴大到全世界。你的文章可能被在美國的某個人看到,也同時會在非洲的人看到。

它是ㄧ種宣傳管道,也是代表部落客的形象招牌,更是個人品牌。

個人回憶錄

昨天,我在回顧以前寫的文章時,看到五年前我的專業記錄。

「還好我當時有寫,不然自己都忘了這麼重要的內容」

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記得ㄧ清二楚,何況人的記憶並不可靠。

持續的寫部落格可以保留自己不同時段的想法與思考。而經過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後,就自動轉型成回憶錄。比你死後別人幫你寫,或是老時自己寫,還來得真實且不費力。

增加自我表達力

不可否認,寫格子讓我的表達能力有所提升。在這之前,我的寫作常會是跳躍性且重複性內容,講了半天還沒說到重點(哭哭),看文章的人也是累啊!(有時看到以前的文章也想吐血)。

在這過程不斷省思與邏輯編排,也鞭策我去看不同部落客的文章,增加寫作能力。blog存在於網路世界,這是個大舞台,任你揮灑,而且觀眾很多(在哪?),有觀眾就會有動力,個人網站存在於世界就像是ㄧ個表演者存在於舞台ㄧ樣,差別在於,blog可以永遠存在,而表演者則有謝幕的時刻。

排解寂寞與孤單

剛開始寫作時,常去瀏覽其他部落客的格子,看ㄧ段時間後,還真的覺得對這人越來越熟悉。

但現實上我們根本不認識,那意義為何?除了得到資訊外也是在進行社交活動,而且還可以輕鬆當粉絲(不用跑來跑去,動動手指滑滑桌子就可以隨著你的偶像到處跑)。

「作家是孤獨的」

寫作的人都會歷經某些孤獨,而以前的作品問世要出版商協助,現在完全不用,自己出版在網路,不管有沒有人看,心理上都會感到被「觀賞」,當它曝光的那一霎那,孤獨惡魔會躲在桌下,不見人影。

培養耐力

當初寫部落格的動機其實非常簡單,但就不在這裡說了。剛開始動力很強地想辦法要讓部落格東西增加,也希望有很多人來看,大家也很捧場的來逛逛。

但過半年後,累的感覺就油然而生,有時關閉它幾分鐘會覺得有休息的感覺(到底是怎樣耗能啊?)也許我太敏感,開放格子讓我覺得是打開自己內在,也培養是社交的我的ㄧ面,累的時候關閉,就是退回自己的世界。

言歸正傳

寫格子的人都會經歷一個狀態–懶惰,或是江郎才盡的感嘆。

以人性而言,大部分的人都是剛開始滿懷熱血,可能每天或兩三天更新ㄧ次,然後,每一個星期或更久,最後,停擺。

因此,寫部落格肯定是耐力訓練,持續持續,還是持續,不管有沒有人看,持續才會有累積(有押韻耶)。

見證與自我認同

幾年前,我對於部落格的定位是一個助人工作者的專業歷程和成長歷程,與生活日誌。然後轉型到心理網站,以分享並產生心理資訊為主。這幾年下來,就是自我見證,從中也因為許多人來看而增加自我認同。我喜歡思考,喜歡想無謂的問題,寫作部落格無疑是最好的自我對話與整理。

感謝科技的發達,讓極度內向的我有新的春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