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9講】建構治療地圖(諮商架構)[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22日更新]

好久沒有寫寫敘事了,這次來聊聊敘事的諮商地圖。學敘事的人可能都有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它並非是ㄧ個具有清楚諮商架構的治療學派。它立基於建構論,思考人們在關係中的自我。挑戰傳統諮商對「自我」的概念,即我的行為真的只是源於內在的狀態嗎?完全不受環境或社會文化影響?比如我今天上班很無聊且憂鬱,而我身處ㄧ個老闆欺負員工且工作枯燥ˋ的環境,這憂鬱就真的只是跟我的負面想法有關?

如果這是否定的,那進一步的討論會是如果這憂鬱與環境有關,那為何我該因此而接受治療?而非改善所身處的環境?

建構論挑戰了個人主義的哲學觀,認為是用粗魯、簡化且預設的方式看待主體。更重要的是它並非否定個人主義的思考而是期待以更寬廣且細膩的方式來看待人們的問題。

人們對自我的認識來自於社會化的過程,包含人際關係、社會環境等,關鍵字是擁抱關係、與人連結及交流

延伸出來的就是敘事強調的是思考人的自我認同,而此來自於其生命經驗所接受到的他人評價或看法等。

當然,它被挑戰的是那這樣對人的思考是建構在外在世界,是認知且非心理動力(不深入),乍看之下也是淺薄的脈絡。

個人認為差別在於傳統諮商是有預設立場,例如人有自我、本我與超我,而後現代哲學則是不預設立場,如果兩著相加在一起,就是可以預設也可以不預設,重點是要覺察你假設了哪些東西。

治療地圖

在此分享僅是我自己整理與思考出來的諮商地圖,這是以搭鷹架的概念來建構的:

  1. 邀請當事人敘述主流(充滿問題)問題故事
  2. 邀請他為問題命名(問題外化、擬人化等)
  3. 邀請案主思考與辨識獨特的結果(找出支線故事、豐厚特殊意義事件故事等)
  4. 邀請案主重新思考根據先前的對話所形成的自我認同、價值觀、渴望、信念(遷移、持續豐厚藏在主流問題故事中的地方性知識)
  5. 思考行動方案,包含作法或計畫(新方案、計畫)
  6. 請當事人自己、他人見證並形成新的自我認同(設計各類的證書或儀式、觀眾的見證或見證儀式、迴響團隊等)

過程當然不是按照順序,可能是來來回回;或是有些地方去了繞遠路又回頭;或是有些根本沒去,但重點有到目的地(協助當事人建構新的自我認同)。

關係

「世界是個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演員」–沙士比亞

「當ㄧ個人扮演某種角色時,他無疑地是想請觀眾記住他在人們面前的形象」–高夫曼

高夫曼認為人在創造公開的我時,就是在使用後臺來躲避他人,此稱為擬劇論,某個程度人們每天都在逢場作戲。他認為人是社會動物也是行動代理人而非他人的副產品。

建構論反思符號互動論、擬劇論或文化心理學等哲學觀,發現它們都認為社會世界比心靈世界存在的早。不過,建構論也持續挑戰這些論述,傾向思考關係中的自我的意義等,關鍵字為「關係」。

你會發現敘事很多的對話都是跟「關係」有關,例如人跟問題的關係或是人跟自己的關係等,故在建構治療地圖時,也是以關係為發展方向。

上面第5項大概是我最喜歡的ㄧ步驟,因為它來自於我的生命經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說了不做等於零,所以,行動方案常用於我的治療專業裡。

建構自己的治療地圖是重要的,這樣你才能有方向的跟當事人ㄧ同旅行,別忘了你是導遊。

1 thought on “【敘事9講】建構治療地圖(諮商架構)[2023年3月更新」

  1. 後記:
    自從我做更多社區諮商的個案後我已不太完全用這個諮商架構樂的,當然還是有使用敘事的技巧就是,但曾經具體的釐清自己的諮商架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事,這是基本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