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4 | 敘事督導:諮商歷程中的「有效性」為何?!(2023年4月更新)

[2023年4月21日更新]

心理諮商在台灣發展約30年至40年左右,但真正立法是2001年10月。

很多人都對諮商充滿好奇,也很想知道諮商師是不是都會看透他或她們?是不是諮商師都很厲害,畫個圖就知道你或妳心裡在想什麼?也很多人覺得諮商師要很會分析人才叫做專業,諸如此類的想法甚至是迷思,身為諮商師的我聽起來不禁覺得莞爾。

其實,我以前也是曾經有上述的想法,但現在卻認為諮商是藝術創作的過程,用技巧和態度當工具,跟個案一起變出新的生命論述,更重要的是個案才是主角,我們是最佳男女配角

身為諮商師,我對自己的諮商歷程也充滿好奇,想要好好找出自己對個案的影響力是什麼?好好找出促發改變的原因是什?因此,我在每月的督導中提出這個疑問。

週一(2010年7月)傍晚,是我這個月的個別督導的時間。踏進熙琄老師家門後坐在舒適的大沙發上,喝杯茶喘口氣,開始我們今天的敘事對話。

「今天想談什麼?」她問。.

「這一年我密集的接案,想要整理一下…」我說。

「那妳想怎麼整理?是挑幾個個案說還是….」她微笑著繼續的說。

「我想就挑幾個講好了,之前與一位患有自閉症兒童的父母談完後發現自己在諮商過程中對於何謂諮商和解決問題覺得矛盾…,結果是好的但不知道過程中發生什麼事…」我說。

我一直很想知道,到底我在諮商過程中帶給個案什麼樣的幫助?何謂有效的諮商?自己到底是不「有用」的諮商師?

「發現這些對你的影響是什麼?幫助是什麼?」老師又問。

「對我來說會比較有安全感.,諮商師與個案間的對話也是一種關係,在關係中我需要安全感…」,想了想後我繼續回答問題。

她的問題讓我思考到在跟人的關係中我的確非常需要安全感,安全帶來自由的可能性,在安全的關係裡面我可以安心的做自己與發揮自己。

後來,她分享了一些想法,她說:「想要知道諮商師自己在諮商過程中做了什麼 ?,這個想法在家族治療裡面叫做getting face back。有時在過程中關係建立是容易的,但有時是困難的,因此,每隔3-5次諮商,就會做一些探討,問對方感受如何等,而且熙琄老師說她剛開始做個案時,談話前都會做準備,例如回顧上次諮商內容及談話目標等,後來發現有準備跟沒準備不了多少,因為現場談的跟準備的常常差別非常多。

她的分享讓我感同身受,在會談過程中也發現是這麼一回事沒錯。我們面對的是人,不是物品或機器,人是隨時在變動的,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經歷、困難都是獨一無二的,技巧可以幫助諮商師找到方向,可以快速進入對方的世界,但那不是全部,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

因此,諮商過程也是一種發揮創意的過程,如何在那每週短短一小時的時間內創作內容、經營氣氛、變出魔術、讓案主體驗到感動與力量、產生改變等,當然,這與案主的狀況及諮商關係有關,但諮商師的是要負較多責任的。

繼續督導的旅程

後來我們談論了一種諮商中會見到的情況:「一直重複說某些事件(停留在同個主題)的案主」,自己如何省思對個案重複敘說的問題?

我遇過類似這樣的狀況數次,通常是患有精神疾病者、憂鬱或焦慮者等,剛開始會感到有點痛苦,看不見改變的可能性,懷疑自己無能,甚至會覺得焦慮,我到底能為個案做什麼?

後來類似狀況變多也累積經驗後發現,即使同一個主題講了10次,還是要可以感應到有不一樣的地方,去找到不一樣的地方很重要,而老師的經驗亦是。

「通常停留在同一個主題的人,很多都是患有精神疾病。如果個案無法移動在不同主題間,就是尊重個案的步調和速度。停在同一個主題有時候是故事沒有被好好聽見,所以需要一直說;有時是還有很多故事細節沒有說到的,所以重複。諮商師需要學習即使對方說了10次一樣的故事內容還是能聽見不一樣的地方,問出不同的問題…」,這是她深刻的體會。

聽完她分享完後,我想到最近(2010年7月)在寫徵文活動的文章的感受,例如關於死亡的生命經驗,這我已經不知講了多少次的主題,但後來發現這次寫完的感覺是一種完整的回顧,覺得很開心。

這個體會讓我很同意她說的,的確,同一件事講了N遍,不會沒有意義,是我們沒看見意義的存在。

「做了很多督導、訓練,後來發現大部份的人都是喜歡回顧,很少人喜歡談論新的主題…」,她微笑著說。

「之前做過一場訓練,現場演練如何做敘事,一位女性敘述先生生病的過程,你知道嗎?過程中,總共花了4小時,前面兩個小時我什麼都沒做,就是聽她說,因我知道她需要說,後面才慢慢開始對話…」她繼續分享給我聽。

當然,這是訓練,不是一般諮商。不過,倒是可以讓我們多思考,何謂諮商過程?在這過程中尋找的是什麼?熙琄老師是敘事治療的大師,她喜歡解構很多概念,所以她提醒我:「解構何謂正常的個案談話速度」,這需要好好繼續思考。

後來,又談論到諮商關係對於個案的改變影響力。

我分享到我接的個案,流失率是20%,有80%的人會持續到結案。她說了一個想法,就是她之前曾經參加一場國外的研討會。其中,有個研究是針對案主對諮商師回饋的研究,例如諮商技巧、內容、關係等等,後來結果顯示60-70%的個案最喜歡的是與諮商師有良好的關係,其他的都不是很重要。

「你覺得是什麼讓你可以跟個案建立關係?個案有舒服的感覺?」,她肯定我的能力,認為這是評估一個有點新又不是太新的諮商師能力的好方法。

「我覺得跟人建立關係是我的專長」我回答,後來我想想,可能是自己是個軟布做的不倒翁,軟軟的可以倒來倒去,不會威脅到別人的存在吧!不過,有空應該來做個問卷調查,信效度分析一下,會比較清楚。

最後,我提到有時跟個案對話時會覺得在霧裡對話,濛濛的,沒有方向感,問題問的哩哩啦啦!但有時邏輯卻非常清楚,馬上可以找到問話方向,而且層次分明。

她建議我以後可以再錄音,自己聽音檔,去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搞不好會找到我今天的問題答案,而這也是她多年前不斷用的方法。

「做了這麼多年的個案,我後來真的覺得諮商師是用生命在跟個案對話的,諮商是一個問話藝術的過程,所以諮商師吃飽、睡飽、有能量是重要的,專注的聽,才能聽見對方內心深處的聲音…」她又說。

這是非常高深的境界,如果有天我能每個個案都這樣,我想我離出師已不遠。

身為一個諮商師,對諮商歷程程仍然充滿好奇與問號,我跟個案做了什麼產生改變?到底我對她或他的影響力為何?我找到答案了嗎?找到一個就是「諮商關係」,這我之前大概可以感覺到但透過督導我更有信心,那其他的呢?雖然我通常會問對方但有時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