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55:中年=老了?!中年叛逆是在尋找自我認同(2023年4月更新)

[2023年4月16日更新]

人在發展歷程中,青少年是尋找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在尋找的過程中會變的很混亂且失序,也就是一般人說的「叛逆」。

但在台灣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在青少年發展出自我認同,叛逆被壓抑的很深,過程中很多是用「打或要求」,「自我」被電擊後不是繼續失控就是把它關進牢裡,隨著文化、父母或他人的期待生活,例如找份穩定的工作、讀某個熱門科系等,以為這才是「我」,但事實上是人格面具的一種。

「年紀」代表什麼?人類以「年」記錄生命年數,是方便計算活了多久還是方便辨識彼此的生理狀態?不論原由為何,重要的是我們都很在意「年紀」,例如女人的年齡是不能說的秘密(男人也是),被叫大叔、大姐都是因為你比較老。

「年紀」象徵經驗、能力、知識、老化等,有正面意涵也有負面涵義。大多時候,社會多是以負面的角度來詮釋年紀大,例如:工作的年齡限制。

進入中年,年紀累加到40以上,人多少都會焦慮或害怕,它代表生命已經走到一半,不管喜不喜歡,離走到棺材的路不遠(事實上我有些朋友已經離開人世)。

生命抵達這裡是另一個自我認同的開始,你會開始想我是誰?我來到世上的意義是什?對社會能有怎樣的貢獻?

在10幾歲時的自我認同若沒有找到,到了中年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持續維持原來的社會面具,認為在生活的角色就是代表「我」,而沒有感覺的繼續活著,或是覺得想尋找自我,但覺得來不及就放棄。

第二,強烈的尋找自我認同,像是離職去創業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的自我認同尋找在24歲時強烈的發生,當時大學剛畢業不久(國中時有發生過一次,但算輕微),在工作中接觸到社工的工作,發現自己很喜歡跟人接觸(我有嚇到,認識我的人應都知道我不愛說話)。10年後(34歲),我再次地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做什麼?真正的我是誰?(這個命題有點難,我算是沒有太多面具的人但同時還是有強烈的不安)

去年(2015)初又再次感受到內心的恐慌與焦慮,隨著年紀增長,也常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就結束了?還是我還有怎樣的可能性?能創造怎樣的未來?

很多人都覺得中年已經沒有叛逆的權利,所以選擇安穩且安定的工作但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

我們處在的是一個以「變」為基礎的時代,你必須找到自我,才能踏穩生命的腳步,你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不同與獨特性。獨特性在中年會日益明顯而且更加發揚光大。

中年並非老化的代名詞,正確地說,人生沒有真正的「老」,充其量只是年紀的增加。所謂的老僅是生理機能的衰退,然後你誤會自己已經很多事情不能做了。

進入中年會讓人感到焦慮或煩躁是正常的,因為它促使你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希望你按下人生新的按鈕,而不是只是維持一樣的生活。

當你的人生責任已經盡一半時,該問問自己,你是誰?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的生命想留給人們的是什麼樣的禮物?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與生命的義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