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更新]
存在的孤獨是存在心理治療的核心概念,會寫這文章是因為遇到不少個案談著談著就談到感覺很孤單跟寂寞,這種孤單感裡的空虛會讓其覺得跟這世界沒有交集(連結感),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在乎他等等,最後個案們當然還是希望不要孤單。
這讓我想到為何多數人害怕孤單?其實人從出生到老都是會感到孤單,它是一種活著時必然面臨的處境。很多人常常感到孤單多數是因為幼年時沒有得到足夠的陪伴而很難感受到家人的愛,也就是缺乏這樣的經驗其實會難以建立無形的連結感,也就是旁邊沒人就很難感受到有人重視或在乎他,這跟存在就會以地孤獨(單)感不太一樣。
當然還有一種狀況是過於渴求在不做任何表達的情況下被理解,比如:我不用說就會有人知道我今天心情不好,這樣的渴望有時也是幼時在情緒不好時很少有被同理或安撫的經驗,即使長大了也很難自己撫慰自己,而對他人有過度的期望,所以當一個人的孤寂(獨)感過高其實也反映出其還沒真的長大(或不想長大)及學習理解與接受孤單感。
很多人不喜歡孤單是因不太能接納孤單這個情緒,你越是想逃避它就會一直提醒你它在那,當然,主流文化對孤單這個詞比較貶抑,好像孤單是不好的存在狀態,不過,若想要]心理更健康那就得面對這個情緒及狀態,當我們感到存在的孤獨時會想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所以探討生命的意義有助於緩解孤獨感。
不過,當你在自我探索過程中定義出自己生命的意義時你又會更清晰的看見那份孤寂感但這樣的孤寂或孤單並不會淹沒你,反而是一種恍然大悟的理解:每個人是獨立的個體而獨立的過程中孤單會一直形影相伴。也就是這世上不會有除了你之外的人知道你全部的想法及感受,心理師再怎麼厲害也仍舊做不到,所以當你能跟自己相處的更好時你就不會過度希望他人理解你,因為你知道那並不會發生。
接納孤單感是情緒分化的重要過程,也是獨立的象徵。我覺得這種既獨立又依存的狀態並不容易做到,不過,我覺得去探索孤獨感是能得到一種悠然自在的解脫:在關係中既親密又獨立,既黏膩又疏離,它看來矛盾但又不覺得矛盾。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有人在旁陪伴很好,沒有就自己陪自己,即使處在群體中你知道你與他人是獨立的個體,各有存在的價值,同時,你與他人又有著那條無形的連結線使你知道你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好了,今天的孤獨之旅就到此結束,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