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15 | 合作取向:「照亮Tom Andersen 實踐之路,反思性對話」工作坊後記2(2023年4月更新)

[2023年4月10日更新]

繼續反思團隊之旅

在課程中不論空間與空氣中流動的氛圍都是舒服的,速度慢到我真的不覺得在上課,像是泡在後現代的大澡盆裡享受這場洗禮。

更進一步體驗到「對話」的重要性,我覺得之後回到我的工作現場會更專注的「聽跟說」,在文字裡停留會更久。

有時候在諮商室中還是太快了,太快回應是粗魯的行為。

看完反思團隊影片後,我覺得這是種關係的流動,專注聽完受訪者的分享然後回應,他們再過一年多再次回顧當時現場的訪問,然後分享經驗:看似日常生活的對話卻帶來令人驚奇的感受。

珍惜每個故事與尊重的關懷,沒有繁複的技巧堆疊,只要能夠聽與說,就會知道要如何開啟對話並完成對話。

這讓我想到寫作與文字間的關係,我寫作時有時候文字的堆疊是刻意的想要表達某種氛圍,就讓文字當演員表演,有時沒有刻意堆疊就只是在敘述我想表達的故事、想法。

2016年開始想寫老人的故事與小說起因是我很想念他們(個案們),那是一段很久以前回憶,透過寫作想呈現的是他們生命中的片段,在那片段中有我,即使是簡略的一千字也蘊藏著我知道與我不知道的故事在其中,即使我認為我好像知道。

寫作讓我感受到生命的豐富,因為有文字存在,因為裏頭有你跟我。

課程中最後的一次訪談是熙琄老師跟Arlene老師的對話,細節當然省略,這是個關於外國人在當地文化的故事。

觸動我的是寫下筆記與與人們共舞的隱喻。

很多時刻的想法沒有寫下來就會流失,像若是現在沒有把上課的感想寫下來或是隔一星期再寫很多內容就會不一樣了。

這也是我喜歡寫作的原因:讓我暫停在某個片刻,整理思緒,算是自我放鬆的方式。

如果我們跟人們的互動就像一場雙人舞,那不論是誰都得前進與後退,向左或向右,才能跳得下去,沒有誰是完全主導也沒有誰是完全配合

帶著這樣的概念回到實務現場,治療師不一定是帶領的那個人,可能有時讓案主帶領,有時不一定往前,有時甚至是退後。

後現代哲學想理解差異並擁抱差異,每一個人的世界就是一個國度,如何進入對方的國度呢?語言的轉化會是一個方式,我其中一個反思是:外籍人士如何在台灣生活?!值得反思的是若有外傭或是外配與我們在同個屋簷下,那會是怎樣的感受?在我親人中是有人娶外籍人士,雖然沒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但可以感受到家族對外配是不歡迎的,會認為那是種不得已的選擇。

每次來到後現代的大澡盆裡總是不想起身,就像我跟隔壁同學分享的:怎麼在這總是覺得感動,一切都如此的浪漫地像在念一首詩一樣,而最後也真的是以一首詩跟老師說再見。

在最後的反思是寫下自己在這三天中的想帶走的或是不久後想再繼續的。我寫下的是:我想帶走的是對文字寫下的感動,透過文字進入別人的生命,在聽與說之間有很多停留。希望未來繼續寫作,透過寫作繼續反思。

這段話也請隔壁同學翻譯成英文回收到老師那。

有很多感覺是很難化成文字,你所看到的是我盡力以文字來表達的心得,總之,歡迎下次一起來後現代的大澡盆裡,放心,不會太擠的,因為我們都很「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