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3 | 「聖誕玫瑰」觀後感:心理專業界線隨想(2023年4月更新)

[2023年4月5日更新]

2016年5月因上課緣故看了「聖誕玫瑰 」這部電影,它描寫一位身患殘疾的女性提告醫師性侵她的開庭過程,這部片我想到的不是性侵議題而是專業界線,當然性侵、性騷擾是界線問題沒錯就是。

這個故事是個誣告案件,主因來自李靜(桂綸鎂飾)喜歡對她照顧有加的周文瑄(張震飾),而陳志天(郭富城飾)基於司法正義的理想,想幫助她打贏官司,卻也被被害者利用。在人性的光輝與黑暗間,其實有很多模糊地帶。電影中的醫師與檢察官基於對弱勢者的關心與照顧而引發一連串的風波,人與人之間本就會存在互惠與情感交流,即使是專業關係亦是。

不過,若涉及過多個人情感則會引人遐想,我認為諮商關係的界線算是最嚴格的專業界線,而這也是心理師有點為難的地方。

我剛執業的前幾年不只一次被個案詢問要如何在治療室外連絡我,我都一概拒絕(當然也有人會扭曲我的說法),拒絕看似簡單的行為,但隱藏了我某些想法。

記得在研究所兼職實習時我接了幾個個案,其中一位個案突然連絡上我(已諮商結束後約兩年,所以是我在研四時了)表示想與我見面。我有點驚訝但同時也有點害怕,他表示很感謝當時我對他的幫助,當時我表示想見面是可以,不過最後我並沒有與他見面,我們也沒再連絡。

當時在某次督導中我提了專業界線這件事,熙琄老師詢問我對界線的思考為何?我的回應是「我若是拒絕個案是不想讓他有期待,因為他最後一定會失望…」,跨越界線失望是必然存在的。

在幾次的敘事訓練中,熙琄老師提及其會對談了很久很久的個案給予擁抱,這是她對於人性的關懷與情感交流。

2009至2012年間我對於談較久的個案也會在結案時給予其一個選擇,他可以選擇想要的方式做結束。有的個案是擁抱我一下,有的是在最後一次見面一同吃飯,有的只是單純的說再見,一如往常,這大概是我將諮商界線調到最寬的時刻,現在想起還是會眼眶泛紅,當然,不是每個個案都是如此可愛的,也有讓你想飆髒話的人,這我就不多說。

身為一個案主對於諮商師是會有移情作用,會期待在諮商外有其他交流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諮商師如何面對這樣的期望。後來,我又回到較窄的諮商界線,主要是個案類型不同。

雖然,在我心中每個案主都是放在心裡某個寶盒裡但他們每個人在這寶盒中的位置不同是必須誠實面對的。

因一般心理議題來談的個案他們本身就明白諮商關係的明確性,那寬一點點的地方是我對他們的喜愛的付出。但有些案主(比如犯罪心理裡的個案)是無法釐清這條線的,堅持界線是是保護我自己也是保護他們。

心理治療專業界線的重要性是確保諮商品質與個案利益,同時也保障治療師的安全,如同聖誕玫瑰中的周醫師對病人過於關懷就會讓自己陷入危機中(如果醫生喜歡她就沒這問題,不過電影中的設定並不是,但我覺得醫生是喜歡她只是不是愛情),而那危機竟然來自於其好意與在乎。

為何說心理師跨越界線案主一定會失望?因為,通常想與心理師交友的人心中都有其他的幻想,而那是心理師無法給予滿足的地方。

舉個例子,我曾遇過一位案主,他表示我也可以跟他講講我的心事像是朋友般;也遇過口口聲聲說明白諮商界線的案主,卻傳訊息到臉書想跟我聊天。他們的期待是更多的情感交流,包括在他生活中成為某種角色,我想應該沒有心理專業人員需要在諮商室外繼續照顧個案,當然我開始做社區諮商後有些個案(或他們的家人)有我聯絡方式,有些結案的個案偶爾會傳個「某某佳節愉快」貼圖或問些簡單問題,這些我都會回應,不過若是個案想聊他的困擾,我都會表示因為我是以此維生所以他是要付費或他得申請政府方案,我想他們都能理解我的為難。

不過也有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覺得心理師給予的關愛竟是與錢有關?然後結束工作後就沒了?「付費」是治療架構元素之一,也是一種對專業的尊重,案主前來諮商是基於生命的困擾,跟你花錢去拔牙的道理一樣。

在其他職業(或醫療人員)中專業者(或醫生)與顧客(或病人)是可以有社交、情感關係,但諮商(心理治療)關係中這會涉及保密與治療效果且也可能對案主造成其他傷害(如同鄭捷輔導員或接觸他的人等爆料,對於死者是有傷害性的)。

諮商師給予的同理與關愛都是在諮商關係範圍內,跨越專業關係就是耗能的開始,也會讓原本的交流產生質變。關係開始於諮商室,結束在諮師室,我想這仍會是心理專業界線最好的選項,之後是否有緣當朋友那就是之後再說。

備註:心理學小常識

移情作用,transference是指人將幼年時候與重要他人(父母或照顧者等)的生活經驗裡中形成的感覺、想法、行為或情感欲望等轉移到現在的諮商師身上,有正向的移情也有負向的移情。而反移情則是諮商師對來談者無意識的情感轉移。

1 thought on “電影3 | 「聖誕玫瑰」觀後感:心理專業界線隨想(2023年4月更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