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詢問】我諮商後要調(改變)整到什麼程度才是對的?(2024年2月更新)

[2024年2月15日更新]

在諮商時有時候個案會因覺得自己做的改變不夠多,有時又因不想改變而陷入矛盾,我認為過與不及都沒必要,所以本次來聊聊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看法: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因諮商且也調整了一些行為模式而改變,也因改變感到快樂,通常會進入正向循環(負向循環通常會希望他人或環境改變),這算是你開始為自己人生負責,有個案曾抨擊我說為自己人生負責過於理想化,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防衛,基本上會不經思考這些話的原意就否定的通常不想改變而是要別人跟環境成為他想要的樣子,這就沒什好討論,因為諮商本身是思考歷程,懶得思考基本上也反映你不願為自己人生負責。

當人嘗到改變的好處時會不自覺要做更多改變而擔心做的不好或不夠,我的回應通常是以你覺得最舒服的改變狀態就可以,因為改變並非要變成另一個人,而是透過立即的覺察做出較適合的行為反應,而非被原有的行為模式牽著走或很快地陷入原有的困擾中,這也是很多心理師說個案是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而諮商並非給予建議幫你解決問題的原因,因為面對生活人事物的人是個案本人並非心理師,所以個案能發展出自我覺察及調整能力算是終極目標之一。只要調整過程中你覺得能接受也不影響他人就行,心理健康議題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

若要有標準就是覺察自己是否很快的投射自身的情緒,當一個人面對問題很快就給出評論或投射那就是調整的不夠,因為評論本身容易陷入既有的信念與價值觀中,諮商的目的之一是拓展心理視野,學習容納更多與你不同的人事物才有助成長,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這並不衝突,我說的是不要立即投射出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增加思考的時間就行,也就是延後反應,我最近聽到<作手回憶錄>這本書中有個故事,李佛摩曾遇到一個很會做股市波段的高手,這個高手只看前三天的新聞做買賣而不是立即的媒體消息…,我說的大概是這意思。

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有其他想法再補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