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63 | 心理工作隨想9:中興大學通識課程的藝術治療講座後記(2023年10月更新)

[本文於2023年10月17日更新]

今年(2023)10月4日下午我到中興大學的通識課程分享藝術治療概念,該講座是修雕塑跟色彩相關課程的同學們來上,也算是新體驗,畢竟我離大學生涯已很遙遠了,之前到大學工作已是去年(2022)5月的事,當時是帶性平相關的小團體共2次,這算是個案工作所以就沒特別寫;最近一次到大學工作也是去年10月6日的事,當時是幫台中市衛生局做從心開課的宣導講座,不過這系列的講座我有將其中一小段寫成文章,只是我沒說是講座內容而已。不過,最主要還是當時我還沒把寫部落格重新納入日常,這些年來(2018至2022)有些懶惰沒寫什文章,直到今年(2023)我才再次認真面對這件事,加上最近有新的體會:也許寫寫工作紀錄也能讓網友們有共感(共鳴),所以之後可能可以多寫工作心得,而且這樣也能增加文章數量,一舉兩得。

這場講座我前面40分鐘是介紹藝術治療跟心理治療以及兩者差異,也有說一下要怎麼當藝術治療師,不過說真的我在家練習講的內容跟現場講的不太一樣,有些也忘了說,比如藝術治療更能具體化地呈現允許個案犯錯這個概念,不過就這樣吧!

講完前面概述後我有讓同學們體驗生命線及曼陀羅的創作,前者使用的媒材是輕黏土及少量的樹脂黏土,後者則是粉蠟筆跟圖畫紙,當然同樣的創作可以用不同的媒材嘗試,用不同的媒材創作會有不同的感覺就是。

對我來說這算是大團體帶領,兩場都有做暖身跟主題,但第一場沒有做結束的活動,第二場有做書寫,一方面是時間,另一方面是一種是直覺性的反應。不論是藝術治療或心理治療(諮商)做到最後都是依靠直覺:我在團體裡感覺到可往這裡走,可往那裡走,不過如果走錯了會怎樣,以我的經驗是不會,心理治療是一場心理探險,拿著地圖(理論或技巧或經驗累績等)可以有效率的走到目的地,但有時這些都不管用,只能依靠治療師自己去探險,就像我在這場講座中我感覺這樣帶會好些但也未必是最佳方式,事後我想想也許當時換另一種方式帶領會更好,但或許也不一定,所以在實務上沒有最佳做法,都是要時時修正然後也接受不甚理想的部份。。

在講座中我提到心理治療是反思的歷程…,這大概是我第一次這樣說,但的確我對治療的體會某個面向是這樣,這場講座對我來說也算是重新思考我這些年來如何體會藝術治療跟心理治療(或諮商),其實我現在不論是做個別或團體已沒在定義我做的學派或理論是什麼了,大多是根據我對治療歷程的理解以及個案的反應去使用我會的技巧跟理論,這跟最初我採用某某學派理論或技巧去引導個案的作法不太一樣。

也就是說最初我在帶領團體時多數是按表操課,幾乎是依照事先的團體設計走,後來越來越發現每次設計的內容跟實際上我做的不太一樣,所以說治療這檔事是沒腳本的,這也是我做這麼多年實務工作中覺得治療最有趣的地方就是。

以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