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治療20 | 建立團體諮商結構(2025年3月更新)

[2025年3月29日更新]

之前的文章曾分享過我做個別的架構跟團體諮商差不多,基本上我設計的團體都是結構性團體,也就是暖身-主題及結束。理論上來說應該是主題佔最多時間,但在實際進行上,有時候暖身做很久才進入主題,有時候暖身一下就結束然後很快地進入主題,有時候沒有花太多時間做結束,這都跟實際上成員的投入及期待有關(我就遇過不想做結束分享的成員們)。所以,後來我本來很在意時間控制但後來覺得沒必要去區分哪個區塊要花多久時間,一切以當下我感受到的團體狀態為主。

我個人是覺得我帶團體時很結構性,但也有觀察員覺得我帶的團體一點結構性都沒有,這就不討論了。我認為很多人把團體跟上課搞混,當然團體未必是一定要圍成圓圈分享,但團體諮商真的不是上課,它就是個別諮商的放大版,只是除了有個人心理動力外也有團體動力,但在團體中成員個別的心理動力沒這麼重要,主要是著重在成員們在團體中的角色互動,說真的,團體到底在進行什麼也真的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團體成員們到底想往哪裡去?到底在醞釀什麼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團體模式?所以我才會說我會把團體想像成一個人來進行,只是這個人裡面有很多小人(個別成員)。

回到正題,來講講團體結構的建立好了,以下是我常用的模式:

暖身

這個會跟團體主題有關,基本上我帶的主題幾乎都是跟情緒探索有關,因此我很常用情緒卡當作暖身的工具,當然第一次見面的話,還是會先說明團體目的與我會怎麼進行團體,有時會印一下我設計的團體內容(簡要版)給成員們看,我認為有跟成員們說明清楚其實能減低他們對團體的誤解,也算是慢慢透過我的分享去建立隱形的團體規則。

主題

有些人會在第一次團體的主題討論團體規則或期望,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基本上不太有人會想討論這個主題,所以後來我大多是直接說明保密原則再讓成員們思考有沒有想提出來的規則,不過,我認為團體規則可以透過帶領者的回應與引導方式去形成,因為不管是怎樣的團體帶領者不管是不是主導性強都會有個現象:成員們會學習帶領者的行為及回應方式。

我在設計團體主題時會以一次就能做完的內容為主,也就是團體主題可以是單次也可以有延續性,因為在我的經驗裡能從頭到尾都來的成員其實不多,有些成員會每次都到有些是沾醬油式的參加,為了因應成員們的不穩定性所以我就選擇半開放式團體的主題式設計,當然,如果一次做不完還是會延續到下次繼續,只是下次成員不同時我就讓上次沒參加的成員當觀察員或提供回饋的角色就好。

結束

主題進行完我會留一點時間做結束,比如自由書寫或彼此見證,最後會做保密的儀式,但保密儀式我不是每個團體都會做,要看團體成員的狀況,如果是特殊議題的團體我是一定會做,因為這類團體的成員對人的信任程度低且比較防衛,所以做保密儀式有其目的性。

基本上,不論暖身或結束的活動,我都盡量儀式化,也就是每次都做類似的活動,當然若成員們覺得太無聊還是會換一下,不過整個結構會是重複性高的模式,這也能讓成員們知道每次來就是要做這些事,幾次之後就習慣也比較能投入。

身為帶領者,我會主導整個團體進行,除非成員們過於失控我就會忙不過來,這跟我做個別諮商有些相似,就是剛開始我主導但會跟成員們的狀況走,說實在的,我每次設計好的團體內容跟後來實際上做的都不太一樣,因為我還是希望團體內容能貼近成員們的狀態,所以都會調整。

當然有些人認為跟著團體走的團體內容會失去團體目標,但我認為這值得思考,團體內容的進行到底是要對成員有益還是滿足帶領者個人(或機構)的需求,比如有時候我帶一帶發現成員們根本只能停在非常初期的團體階段,我就不會往下繼續探索,直到團體結束我都會停在這個階段,然後多讓成員們體驗何謂團體諮商,基本上這也不會到沒有效果,畢竟能走完團體歷程的團體說真的不太多,而且很多團體都是6次或8次就結束,通常我就降低團體目標的標準以符合實際狀況。

結論就是我認為在現實上有結構的團體比較可行,這也比較符合華人的文化背景,而且即使有結構性的團體都不一定能走完團體歷程,何況是非結構性團體?當然,我認為帶團體若成員們都能投入其實蠻好玩的就是,以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