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迷思】「你不用找心理師啦!跟我聊就好了」,跟朋友聊天能得到跟看心理師一樣的效果嗎?!

針對這個問題大概也是人們常有的心態,有時是個案這樣想有時是個案不這樣想但其周遭的親朋好友這樣認為:「你去跟心理師聊的跟我講的差不多,付費給我就好了….」,如果是這樣心理師的執照不應該存在,2001年也無須為了立法搞得雞飛狗跳,這樣想的人要想是:你有能耐聽重複的內容超過5次甚至20次以上嗎?還可以有不同的回應嗎?有辦法回除了「不要想太多以外」的回應嗎?有辦法聽到除了表面陳述以外的「弦外之音」嗎?好吧!我知道我這樣說有點太嗆,不過這個議題真的是千古迷思就是,這個有點像人們喜歡看中醫密醫、買地下電台的藥然後覺得有執照的中醫師不行一樣。

跟朋友(密友)聊心事跟心理師的差別到底在哪?差別在於朋友不會幫你深入探討問題根源也不一定會同理你,頂多就是講道理、分析問題、給建議,最後說句「你不要想太多…」,不可否認有些人只需要這樣就行,第二、三天就自行恢復,像我跟人說煩惱的事也差不多是得到這樣的回應,不過對我來說這樣就夠了,而且有些人的確能在勸導別人時讓其感到舒適,也是有安慰、安撫功能,跟朋友聊天搞不好朋友說的比你還多,但諮商不是這樣的。

2018年間曾有個讀心理系剛畢業不久的人問我「若是有在上訓練課程但不考研究所,是不是能在朋友間扮演類似心理師的角色?」,當時也有另一個人問我「非專業的人了解很多專有名詞是否就能做到跟專業一樣?」,我的回答是不行,主要是學院派訓練雖然比較制式化但那是基礎,你沒建立一套知識系統很難融會貫通,大概只能瞎子摸象,而且我覺得在朋友間扮演心理師的功能會不會太累了點?這樣的友誼其實有點怪,沒事去承擔別人的困擾做什麼?而且有時候如果弄巧成拙,友誼也會變質,得不償失,這也是我當時的回覆。

另外還要考量的是如果你看了心理師除了什問題至少還有心理師法可以規範,你跟朋友談心事出了事(雖然我不知道會出什事但世事難料)你是要怎辦?

還有你無法規範朋友不去跟其他人說你的事,但心理師是必須保密的,諮商有療效還有個立點是「情境」,進入這個情境(架構、場地)才能談有沒有療效,這樣也是為何去年(2022)12月理科太太事件鬧這麼大的原因之一,我認為看影片不會沒用但這跟看書的效果差不多,而且沒有實際互動(一對一對話)我覺得就自己去借書看就好。

結論就是若覺得跟朋友講講就可以其實你還沒達到需要看心理師的門檻,不論是宗教、朋友、算命這些都改變多是從表層的認知著手,而諮商做的不只是這些就是。

以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