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 | 聊聊職場挫折及職業倦怠的因應(2023年11月更新)

[本文於2023年11月23日更新]

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會有挫折,只是差在挫折的大小或能否承受,常見的挫折是資方期待的工作效率或是達到標準的能力,初入職場的人都會不適應,當然也會衍生出許多問題就是。另外的隱形挫折就是歧視或是資方的偏好。你若是不符合該公司偏好的員工類型,在那工作基本上是痛苦的開始。有些職場的確不友善也很排外(就是排斥新人),這在小公司(單位)比較常見,若你處的單位人很多這問題會被分散,因為多數人在大團體中是無法引領風向,不然他就是老闆了,在小團體中搞小團體比較容易,這我也親身經歷過。

很多人認為職場挫折跟人際經營(社交)能力有關,乍看之下有關但拉長時間來看其實沒關,反而是專業能力比較有關。因為現代人很少會待在同個職場很久,既然你不會待一輩子那同事們也只能影響你幾年的生活,而且在職場交際通常很耗心力,雖說我很多朋友都是在工作上認識並長久往來,但實際上我也只會跟比較合得來的人互動,好處就是不用花太多心力搞社交,壞處就是不能靠人脈吃飯,但說真的靠人脈吃飯並不現實,沒有專業能力別人也未必會想引薦你,至少不是每個人都只看重表面效度,所以你想在職涯上混的好還是得培養專業能力,這才是最佳保障(應該說你才有能力跳槽)。

職業倦怠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低潮期有時是對工作厭煩,有些是對職場環境厭煩,有時則是對工作內容厭煩,所以說每個人倦怠的地方不同。

不過,我認為相同處是都會有情緒低潮或疲憊感,這狀況我在2016年至2021年很明顯,當時遇到很大的工作問題所以被迫離開心理師的工作,應該說我也不想繼續在此,沉潛幾年後倦怠感恢復,想了想還是覺得做心理師最適合我,所以就尋找機會回來,很慶幸還回來得來而且狀況比我想像中好,所以即使很多人說當心理師若一陣子沒大量接案會生疏之類的,我並不完全同意此說法,我在職涯上有兩個突破點都是在我沒什接案時發生,就是休息後我反而在專業上有所進展,所以面對職業倦怠跟挫折有個好方法就是在同個領域(或相關領域)做比較低階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持續有收入另一方面在休息的狀態下還有退路,我這一輩子除了大學畢業前的打工是做服務業外,畢業後做過業務助理及書店人員外,其他工作都是助人領域(包含研究所打工),我覺得這也幫助我在心理師的工作上有不同的視野,也就是說在一個大範圍領域轉換是有助於職涯發展,像我現在寫文章也算是助人工作同時也是調劑身心的方式,但也因此有人找我寫文章,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結論就是在同個大領域中拓展職業的廣度有助於挫折跟倦怠的調適,也能深耕這個職業的深度。

以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