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曾寫下一篇「諮商過程中的好奇與尋寶」,這是透過督導來探討諮商過程,當時我還算新手心理師,12年後的現在我重新思考諮商中的我如何進行諮商。
很多人都說心理師要對個案好奇,但問題是要好奇什麼?其實我覺得這就是所謂對個案的敏感度。
本人在新手心理師的階段是很照表操課的,畢竟我認為把技術練到好是第一步,這與很多人認為技術不是最重要其他才是最重要的剛好不同, 所以有非常多年我就是在諮商中練不同技術,直到有天有種融會貫通之感,而此時我對個案的「好奇」也自然形成,在那之前我是練習「好奇」而已,所以在這階的諮商我有時問的問題或介入可能並不一定符合個案當下所需,可能也會造成他們的壓力或覺得效果不彰,但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使用諮商技術是必須的,這可以確保我不會搞砸諮商,也至少可將諮商歷程推進,而非停在原地打轉。
另外,在這階段我也很在意個案的反應並做出調整,比如我做了什麼行為個案的反應若是較負面我就會改變我的行為,所以在這過程我還蠻累的,成為一個好的心理師並不容易。
因為技術越練越熟悉所以對個案的好奇也與日俱增,我投入諮商也越來越多,在最初期的諮商也有時會分心:想說我下一步要做什麼回應要往哪個地方去,有時都覺得頭很脹;有時也有點不安,有時也會想睡,不過隨著我投入諮商越多我就越「清醒」,不需要一直思索下句話要接什麼,比較多是個案離題,我會刻意拉回我認為重要的議題探討,在這過程中我是從主導諮商歷程到放手諮商歷程,當然有時為了滿足轉介單位的期待我也會在過程中刻意探討某些面向而非隨著個案走。
漸漸的我對某個學派或技術的依賴的越來越少,一部份是我更理解諮商,另一部份是我的個案們無法用這些學派處理,我得學習在諮商中這個現象場中尋找新的可能性,不過我還是會依據理論進行判斷就是;漸漸的我也會跟個案說明我是依據心理學的哪個概念思考他的問題或者是我的判斷是什麼,我認為增加個案的知識庫也有助於他思考。
不免俗地我也會在諮商中給予建議,這也違背了許多在學校中的學習:不要給個案建議,要讓個案自己思考,但我在工作中體驗到的是有些個案沒辦法思考到這麼多,除了跟個案能力有關外,也跟華人文化習慣接受教導有關,當然有些人是因為經濟壓力想趕快好所以尋求建議,我後來的想法是既然諮商終究要以個案為中心,所以給予建議並非不行,因為個案也想要建議,然而這也有風險,因為有些個案認為我給的建議他嘗試過了,所以就覺得沒什麼,可能就不一定會再來。
這涉及到個案對諮商的期待,但要改善心理健康本身就得持續努力練習,若只是想談談不想做些行為改變,那也得學習接受現況就是,曾有個案問我:諮商就是這樣做嗎?我說:諮商有很多技巧,但大致而言差不多,在那次對話我能感受到個案對諮商的幻想破滅,也許是有點失落:諮商沒他想得如此神奇,不過我想說的是諮商的神奇有時是靠個案持續不斷的探索而發生,並非只依靠心理師。
所以當個案不再來我不會太糾結,畢竟要變好的是他不是我,我就做我在諮商中能做跟該做的事,現在面對個案比較放鬆而且有些個案很在乎跟心理師合不合的來的「感覺」,所以有些東西是跟個案的小劇場有關,這就與我無關。
曾有個案說佩服我可以重複聽他說一樣的事非常多次而不會煩,我會煩嗎?我倒覺得在其中試圖找故事中的新思考的挫敗比較煩,不禁想:是他不願走出這悲慘論述還是是而我功力太差?當然,身為心理師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個案的心理問題不一定會改善,也許就是好不了,能做到哪算到哪。
期間我也調整諮商架構,這跟我開始做自費有關,談1次諮商的歷程跟談30次是不同的, 我也會詢問個案想談幾次,這也幫助我要怎探討他的困擾及設定方向。
在長期諮商中我體驗到同個議題需談多次才會往更深(或更仔細)處探討,且個案描述的詞彙也不同,那會引領我有不同的思考,當然,就如上所述,有時也會經歷個案的無助感,所以維持自身能量很重要,在面對諮商困境我也會面質個案,不過後來我發現現面質的力道跟10年前差很多,雖然有時我還是會殘忍說出他不想聽的話就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