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後現代哲學的思考
作者 熊恒瑂、洪素珍
生活問題通常是透過語言與社會互動而維持,在生活中我們被不同的問題圍繞或壓迫。後現代哲學稱之為「主流故事」或是「問題故事」或是「單薄的故事」,例如我不會賺錢。透過對話建構出的故事稱之為「支線故事」或是「豐厚的故事」或是「替代性的故事」,例如在不會賺錢的故事中治療師挖掘出其曾經有認為自己有能力賺錢的經驗或時刻。因此,治療師是傾聽故事的聽眾與訪問的專家,為個案現實中見證人與引導其找到敘說方式的指導者,讓敘說通順合理編輯,個案經驗的詮釋者與參與說故事的共同作者(McLeod,1997)。治療師以「不知道」的立場企圖理解案主想表達的,以願意懷疑與冒險的態度與案主產生連結(周和君譯,2008)。常使用的治療策略有將主流故事的問題外化、尋找獨特的經驗並透過不同的問話豐厚故事,擴大故事的情節,使新的情節回顧過去並展望未來(Carr,1998)。
在團體治療中,通常會引發成員過去創傷但同時也提供「支線的故事」的建構。例如大多數成員在就學經驗是挫折的,不會或不知道如何完成學校作業或老師的要求而變成學校的問題人物,此為其主流故事,不論在家庭或學校中常因不知道如何表達進而轉變成不會表達。團體治療提供了表達自我的機會,成員不會因「我不會」、「我不知道」而遭到羞辱,重新建構了「我有能力」的支線故事。
後現代哲學思考渴望產生新的可能性,而非現代主義的二元思考,即外在真實與內在心理世界的分別,其特性是不確定、不可預測與未知,並允許多元聲音的存在,不聚焦於問題,而是對問題的理解與事件產生的意義,人們並非只有有問題與沒有問題區分,而是有不同觀點交織而成,因此自我認同是關係的產物(周和君譯,2008)。因此,後現代哲學觀點提供傳統心理學的不同思考,並期待與現代主義交流與合作而非對立。
表達性藝術治療模式融合精神動力哲學觀與後現代哲學觀點。例如以心理分析觀點,治療師擔任父母的角色,例如建構父親世界的團體,即讓團體是具結構性,如團體內容都有暖身、主題、見證與結束儀式等。此結構性團體可以使成員增加安全感,因為創傷事件會導致人產生混亂感,若團體運作可以讓成員感覺到「可預測性」是重要的。母親角色則具包容性的團體,成員重新被接納。以後現代觀點而言,治療師是一個訪問者與對話的角色,透過不同形式的問話開啟治療空間,邀請案主建構新的現實。因此,治療師角色具有時站在父母角色,有時則以平等的角色來與成員互動。
在表達性藝術模式中治療師透過聆聽成員的主流故事,而成員從治療師示範中學習有耐心地聆聽他人故事。被他人聆聽與傾聽他人,真誠的做出反應,累積引導至一個信念:相信一個沒有虐待的世界。團體動力的流動是平靜與溫和而不是充滿暴力。
此模式的團體治療提供的社會情境是在被涵容的環境下,去重新發現自己的新的社會責任意識,而不是經歷以往的責怪模式。有機會發展思考模式,取代以往的行動化模式,即是重新建構之概念。藝術媒材創作讓成員的問題與自己被分開,此為外化歷程,而藝術材料亦是一個過渡客體,成員可以採取有距離地來面對問題。此方式提供了安全感,亦增加成員的主體感,創造新的自我認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