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75:為何人懶得運動?以認知心理來聊聊(2023年6月更新)

[2023年6月30日更新]

我很愛賣弄「認識我的人都知道」這句話,但這真是一個好的起始句。現在,我仍舊要他媽的來以此開頭,認識我的人都知道運動是我生活的一部份,2023年的現在就是走路已不像過去10多年一樣刻意運動…

運動可謂是一種自主訓練,是耐力、意志力、體力訓練,也是提升自我管理及效能的最佳通道。但台灣人大多還是不喜歡運動,為何呢?就讓我們以認知心理學的概念為您解說吧!

認知心理學講究的是人如何看待事情或感受,如何思考事情,及怎麼幫它歸因,這些會影響人的行為與情緒,廣為應用於使用者體驗上面,當然,要擠上使用者體驗之列,還得有洞悉事物的能力,但今天並不打算做如此困難說明,僅以認知、情緒、行為三層面來思考。

認知、情緒、行為彼此會互相影響,不論是從哪個層面去探討都是。

認知面:運動很辛苦

這大概是多數人的想法,光想運動就開始頭痛,當作是樂趣是下輩子的事。運動真的就如此被打入冷宮永無翻身之日?不,當你看肚子隆起後,屁股變大時,鐵定會再寵幸它一次,只是時間不久,三天而已。且你若有運動辛苦或讓你頭痛的想法,心情自然欠佳,改變你對運動的想法是解決之道。

我最喜歡的運動:瑜珈、打拳擊、跑步機及滑雪機。玩拳擊的技巧你可想像我是很爛的,但這非重點。有趣的是,在這些招數中我的身體的協調感與反應力增加;跑步機與滑雪機就是在上面走走走,動動腳即可,無須認真就是樂趣所在。覺得有趣,開心自然會有勁。

情緒面:無力感

這跟大部分的人無法享受美術的過程一樣,想到要畫畫即痛苦的開端,有種習得無助感。

大部份人對於運動課搞不好也有挫折記憶,台灣國中小體育課大多為打球或跑步,若對主流文化體育課無法勝任,心中自然形成一種自己對運動不行的自我認同,情緒上也會感覺無奈、憂慮等,惡性循環後的挫折,自然沒勁。

基本體能不足也使人挫敗,除非你意志力過人。話說,前幾年與兩位朋友出去走走,結果一個爬個坡已氣虛,另一個連爬樓梯都上氣不接下氣,不忍嘲笑,只好當作沒看見。

像這種做點運動都有種生不如死的感受,若要定期運動肯定雪上加霜,同時養胖「運動辛苦」這個想法。

行為面:沒有運動契約

契約是一種承諾,在心理治療中也是要訂定契約,日常生活也充滿不同形式的契約。但大多數人不是把運動契約訂的太崇高就是忽視契約。自古以來人性懶惰不用贅述,沒契約訂契約,若有契約但做不到,回頭看看哪些想法阻礙你執行。

我的運動契約如何?

最初是1星期做1次瑜珈1小時,然後調整到每天去健身房跑跑步機1小時,又退回1星期做1次瑜珈與騎馬各1小時,中間還穿插1星期騎1次腳踏車4小時,然後又改變為1星期做瑜珈3次各1小時,接著又增加每天做瑜珈1小時,然後又調整每星期做3次瑜珈3小時與2-3次拳擊課程每次1小時,最後變成每星期2次瑜珈各1小時,現在是每星期2次瑜珈各1小時與健身房不定期1小時。

有偷懶嗎?當然,但不奉告偷懶多久。

最易卡關地方是一直做同一種運動很無聊,故可自行舉一反三,做變化能因應懶惰蟲,也可兩三種運動互換。

運動就是持續再持續,中間偷懶沒關係,只要不全然放棄,身體適應後可進階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項目,我是做了許多不同運動後才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瑜珈與走跑步機。

總之,持續不斷,接受偷懶,然後再持續,將之內化成內在監控管理系統後,你會發現人生另外的風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