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上課緣故看了聖誕玫瑰 這部電影,它描寫一位身患殘疾的女性提告醫師性侵她的開庭過程。重點不是性侵議題,我想到的是專業界線。
這個故事是個誣告案件,主因來自李靜(桂綸鎂飾)喜歡對她照顧有佳的周文瑄(張震飾),而陳志天(郭富城飾)基於司法正義的理想,想幫助她打贏官司,卻也被被害者利用。在人性的光輝與黑暗間,其實有很多模糊地帶,包括專業界線。
上述的醫師與檢察官基於對弱勢者的關心與照顧,跨越了專業界線,而引發一連串的風波。人與人之間本就會存在互惠與情感交流,即使是專業關係亦是。
同時,若涉及過多個人情感則會引人遐想。諮商關係的界線,算是最嚴格的專業界線。而這也是心理師有點為難的地方。
不只一次被個案詢問要如何在治療關係外連絡我,我都一概拒絕(當然也有人會扭曲我的說法)。拒絕看似簡單的行為,但隱藏了這些年對專業的思考。
在最初學習諮商時,我並沒有這麼有界線,別誤會,這不代表界線是可被跨越的。
當時,還是實習生的我接了幾個個案,一位諮商結束後約兩年的個案突然連絡上我,想與我見面。有點驚訝但同時也害怕,他表示很感謝當時對他的幫助。最後,我並沒有與他見面,也沒連絡。雖然,諮商倫理告訴我們,結束諮商關係後兩年跨越關係是可被接受的,但真的恰當嗎?
在某次督導中,我提了這件事情。老師詢問我對界線的思考為何?我的回應是「拒絕個案是不想讓他有期待,因為他最後一定會失望…」,跨越界線,失望是必然存在的。
在幾次的敘事訓練中,老師提及其會對談了很久很久的個案給予擁抱,這是她對於人性的關懷與情感交流。
界線仍然存在,只是稍微寬幾公分。有幾年,我對於較久的個案也會在結案時給予其一個選擇,他可以選擇想要的方式做結束。有的個案是擁抱我一下,有的是在最後一次見面一同吃飯,有的只是單純的說再見,一如往常。這大概是我對於關係的界線最寬的時刻。
現在想起,還是會眼眶泛紅,那是真摯的情感交流。當然,不是每個個案都是如此可愛的,也有讓你想飆髒話的人。
身為一個案主對於諮商師是會有移情作用,會期待在諮商外有其他交流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諮商師如何面對這樣的期望。
後來,我又回到較窄的界線,主要是個案類型不同。
雖然,在我心中每個案主都是放在寶盒中,但他們在這寶盒中的位置不同是必須誠實面對的。
之前會給予較寬一點的界線是來自於自己想要多一點人性化的付出,且他們本身就明白諮商關係的明確性,那寬一點點的地方是人性化的部分而不是要跨越它。
但有些案主是無法釐清這條線的,所以必須回到更窄的界線,因為,他會誤會並且想跨越,我會感到不舒服。
專業界線的重要性是確保諮商品質與個案利益,同時也保障治療師的安全。如同聖誕玫瑰中的周醫師,若對案主過於關懷,就會讓自己陷入危機中,而那危機竟然來自於好意(當然本身就沒界線的心理師就不在此討論範圍)。
為何說跨越界線,案主一定會失望?因為,通常想與心理師交友的人心中都有其他的幻想,而那是心理師無法給予滿足的地方。
舉個例子,我曾遇過一位案主,他表示我也可以跟他講講我的心事,像是朋友般;也遇過口口聲聲說明白諮商界線的案主,卻傳訊息到臉書聊天。他們的期待是更多的情感交流,包括在他生活中成為某種角色.
我想,應該沒有專業人員需要在諮商室外繼續照顧個案,諮商並非慈善事業,它是一項工作。既然稱之為工作,就會有職業道德與工作範圍,包括有沒有給予薪資等。
這也是很多人會挑戰的地方,覺得心理師給予的關愛竟是與錢有關?然後結束工作後就沒了?
「付費」是治療架構元素之一,也是一種對專業的尊重。案主前來諮商是基於生命的困擾,跟你花錢去拔牙的道理一樣。所以,這跟界線其實沒太大的關連性。
也許在其他職業中,專業者與顧客是可以有社交關係,但諮商關係中這會涉及保密與治療效果,且也可能對案主造成其他傷害(如同鄭捷輔導員或接觸他的人等爆料,對於死者是有傷害性)。
諮商師給予的同理與關愛都是在諮商關係範圍內,跨越專業關係就是耗能的開始,也會讓原本的交流產生質變。關係開始於諮商室,結束在諮師室,我想這會是專業界線最好的選項。
備註:心理學小常識
移情作用,transference是指人將幼年時候與重要他人(父母或照顧者等)的生活經驗裡中形成的感覺、想法、行為或情感欲望等轉移到現在的諮商師身上,有正向的移情也有負向的移情。
而反移情則是諮商師對來談者無意識的情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