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61:我「看見」你

2010年最賣座的電影–阿凡達,引發許多爭論,有人說它是白人文化救世主的老梗,也有人認為它是白人文化的懺悔錄。

「I see you」是電影中的台詞,也是男神金城武長榮航空廣告的主軸。
See有「看到」、「了解」的意思,這是感性、理性兼具的動詞(我好像在英文教學),一般翻譯是我看到你,更貼切的中文字是我感受到你。這三個字拼湊成一句話,其實很美。

自由來自於你的心靈
 人若無法看見彼此,那就不存在同理心與愛。
阿凡達男主角傑克是在戰爭中兩腿皆殘的地球人,在地球上通常會被稱為沒用的人,卻在潘朵拉星球中上天下海,因為他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與美好的大腦。
這個隱喻說明了心靈、意志引導你感官,而你才能真正「看到」,也才能自由行動。看到若無法理解與感受,就是無法看到。
存在主義認為自由、死亡、孤獨與無意義是人類的終極關懷,而自由真正的涵義是意志的選擇,心靈的自由。
 傾聽是看到的開始
人若能用心傾聽,才能感到對方真正想表達的。大部的人是急於表達自己想說的,較難聽見對方說的,傾聽是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橋梁,而不是多會說話。那人要如何傾聽呢?
首先,身心放鬆。
心理與肢體放鬆會感染對方,簡單說來就是內心開放,真的想聽對方說話,例如若是雙手環抱在胸,會讓人感覺到有壓迫感,也反映出你自己有點緊張與防衛。身體放鬆,心理也會跟著放鬆(好熟悉的一句話啊)。
第二,注意力在對方身上。
人際溝通第一是專注,第二專心,第三請記住前兩點。沒有專注就是沒有溝通,當你專心聽話,專心看對方,才能觀察到對方的表情與語氣及內容。
如果你習慣左耳聽右耳出,實在是要好好訓練只進不出的聽。也可以使用肢體動作來回應你很注意,例如眼神放的位置,或身體姿勢。
第三,用心感受對方詞語中未說出來的話。
人在表達時通常會無意識的包裝自我,通常沒有說出來的內容才是真正要說的,我稱之為內在聲音。
若是功力不到此,退而求其次的就是聽到關鍵字。關鍵字是考驗你考試畫重點的能力(有點怪的比喻),很像小時候在看社論或教科書時自己練習畫重點,在考試時比對自己認為重點是否為老師的重點。若你的關鍵字跟對方關鍵字不同,那就糗大了。
第四,不要急於回應與評論。
有時候慢,才能達到快速(歡迎參考金城武中華電信廣告),慢的用意在於反芻對方的話,若想回應可以使用傾聽式回應技巧,例如:「你剛剛說的…是指….這個意思嗎?」或是,「我剛剛聽到的是……」。
說話速度慢點,也是重要的,說話速度太快,除了讓你在幾分鐘內講很多話外,好處不多。
評論,有時也會增加不必要的誤會,容易讓人覺得是上對下的權威感,或是被批評的感受。評論是最容易的回應方式,但溝通效果不彰。
聽到才能感受與看到,「I see you」才會存在。
《阿凡達》給了所有出現相處難題的人明燈,這題考題不難,只要用心靈「看到對方」,就會有理解、愛、希望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