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4 | 敘事個別督導後記:心理師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諮商的反思(2023年5月更新)

[2023年5月10日更新]

昨天(2010年12月22日)早上進行督導,這次督導很有收穫。在督導過程中,我提了兩個想討論的方向,一個是身為諮商師的我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諮商,另一個是靈性的議題。前者,我提出因為我很重視行動,所以有時會在諮商時無形透露出這樣的意圖,有時會因此對案主不耐煩,有時是著急。

「妳認為改變的定義為何?」熙琄老師問

「改變來自於行動」我說

「妳認為諮商師在諮商中的角色為何?什麼東西對諮商師而言是重要的?」她又繼續問

「了解個案並探索且找出可能性,詢問曾經的行動和可能的行動,最後是評估行動後的結果(假設立場)」我又繼續回答

討論後發現這好像是我的一個敘事諮商的架構。

在對話中我們發現我認為行動帶來移動,而自我的生命經驗中持續的行動是帶來更多可能性的開始,熙琄老師也分享靈性與敘事對改變的看法:

每個靈魂選擇不同身體來過不同的世,靈魂的改變速度不同,有些靈魂很快又改變了,有些則抓著不變的生活,每個靈魂來地球都是持續的演化與學習,一個靈魂大約來40次就差不多了,尊重靈魂改變的速度是重要的,有些靈魂到老才改變,這一世沒有改變很多就到下一世繼續改變。而敘事對改變的觀點是尊重每個人的改變的價值觀,有些人不想改變,可以去了解不改變如何幫助她生活,或許這也是他陪自己的方式。敘事不希望諮商師因著自己的價值觀而強力的要求案主一定要符合治療師的價值,這樣就又變成唯一的真理了,或是變成階級化」。

「妳聽完的感想是?」她分享完後繼續問

「我覺得有時我是不變與變都有,有時我是不斷在變,有時是抓著不變的生活,也許對別人來說容易改變的是對我來說是不容易改變的,而我容易改變的是對別人來說是不容易改變的,剛好相反。」

過程中我也分享現在會注意自己的價值如何影響諮商,而我對個案提出想法時會註明「因為..這是我重視的價值觀,所以我認為如何如何…」,更透明化自己的想法。

「妳如何在不耐煩(希望個案行動)與案主真實的狀態間陪伴自己的不耐煩?」她

「接受自己的不耐煩」

我的頭腦知道要尊重個案,但心裡會有些不同的感受,但會盡量去與個案同步,支持她的選擇,也許有一天那個不耐煩會漸漸消失。

寫到這又有新的想法了,現在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的真實狀態。是的,我有不耐煩,但接受而不是要求自己不要不耐煩。

是的,我的情緒容易起伏,容易受影響,以前會希望自己一直維持平穩,但現在更能去接受,情緒就是存在著,我就是一個容易有情緒起伏的人。

因著這樣的接受,覺得帶來新的自由,減少批判自己也減少要求自己,但其實是更能達到想要的目標,這樣講好像很抽象,但是一種新的體會。

當然,我也知道自己就是常常話講不清楚,因為了解自己這樣所以更願意學習溝通吧!

題外話結束,繼續督導分享

後來熙琄老師分享敘事方案的想法並又詳細說明如何與個案討論「方案」的概念。

她認為所有的「不能」都可變成方案,例如陪伴不能表達方案,方案內容可以是單純的如何鼓勵自己或是去詳細區分不能表達的程度或對象等,她覺得此概念很適合我。聽完後,感覺諮商架構又可以加入一項就是了解個案–探索–找出可能性–討論方案–詢問曾經的行動和可能的行動,「方案」的概念是一個我的價值觀與個案真實狀況的橋樑。

方案這概念,我之前使用過但不是常常。這兩天就立即再次體驗,結果我發現除了透明化自己的價值外,也體會到與案主討論方案的確是可以更具體化她的渴望與價值觀等,身為諮商師的我也因而受惠,雖然只是討論一個假想的方案,但和案主都感覺到有真的在行動的感覺,這的確是減緩了我的價值觀過於涉入案主的世界的好方法。

後來熙琄老師分享她感覺我內在有兩種聲音-一個是不耐煩,一個是想要尊重案主的狀態。

「當妳有這多元的聲音會如何看待?」

「我覺得有時還是卡住,例如我知道要停留在案主重視的價值上,例如不能表達生氣,但在停留與問話時我會覺得有時再繞,而且無法更深入的探索,而我使用的方法就是先離開這個話題, 然後先跳到其他話題,再回來討論這個部份,覺得這樣可以給自己一個思考與轉圜的空間」。

最後,我分享現在在做諮商時自己更清楚的地圖,那個地圖是透過思考與觀察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諮商,知道現在正在走什麼樣的路(架構)。

這張諮商地圖還沒有完全非常清晰,但就跟 2010年7月分享的文章對照,我對自己諮商中的狀態是更能掌握與架構清晰的目標。

「以前是靠感覺來問話,現在有個部份是靠地圖來走」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