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7|敘事:理解人們的故事

昨天,參與一場敘事治療的團體督導。

首先先談及參加動機,我說:「就是一種習慣,跟敘事的關係也快十年,從2005年到現在…」。後來算算是七年半,它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區塊。
敘事,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治療學派,問話常是一層又一層的堆疊,有時連自己被問的時候也不一定回答出來。但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面對創傷是很有幫助的。

敘事常說:「珍惜人們痛苦的經驗」,它希望解構一般社會中對問題的看法,相信問題不是缺陷而是在象徵人們沒有被敘說的故事。

有被敘說過的故事很像是榮格心理學中的情結概念,來自生命經驗中被忽略且遺忘的記憶。
像是SD卡,自嬰兒出生後我們從整體開始分裂,不論身體或認知中都存著生命每一刻的經驗。

這讓我想到上戲劇課的經驗…

戲劇是透過身體表演來理解人們的故事(也是理解無意識的故事)。記得,在上課時有一個概念是「想像自己有三個房間」:第一房間是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角色;第二個房間是工具房,任何材料都有,你可以在這裡製造所有東西;第三個房間是珍貴的抽屜,打開每個抽屜前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打開後你就會看到那是什麼。

哈!有沒有很抽象呢?有一點是吧!在練習時感覺到可以透過不同房間的表演去讓別人了解你,並且整合自己內在狀態。

這個概念與榮格和敘事都可以相通,在榮格的理念中就是把第三個房間表演出來,一旦表演就變成意識層面,是真的也是假的(在表演的過程中它就不會是完全的真實,是一種保護的作用)。

在敘事的概念中就是把第三個房間的故事講的更清晰可見,不論是什麼故事都是珍貴的,需要好好被對待。

最後一定都還要跟第一個房間的角色整合,也可能在過程中拓展角色。第二個房間我個人認為在心理治療中是象徵的功能,很像是我們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自己,角色是假的,就如同藝術作品也不是真的自己,但都是呈現自我的方式。

被賦予任務就會有意義。

最後,分享一個團體治療的技巧,昨天老師也是有運用到。在團體中我們常會請A成員協助B成員表達,例如B成員不知道怎麼說感受時,我會請A假裝自己是B,然後幫B說他沒說出來的話。

老師的運用方式是一樣的,但比較細膩,例如請幾個人假裝自己就是A,在聽A的故事(敘說)去理解他在說什麼,然後說出來。

也讓其他人和當事人都能聽見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眼睛去理解人們。

在個別治療時就是尋找當事人的重要他人,並請案主透過重要他人的眼睛來描述自己,也會創造出不同的聲音觀點。

走在治療的路上,能夠過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人是很開心的事情,包括理解自己。

有時候我們認知知道的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但與內在無意識不一定一樣,但無意識或是故事裡的韌力都帶領著我們走向療育之路,幫助我們更完整。

也感謝自己今天做這樣的整理,透過整理可以整合不同理論的概念並成為自己在治療工作上的基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