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堂】敘事取向藝術治療:情緒擬人化、渴望及見證(2023年2月更新)

[2023年2月12日更新]

寫文章會有瓶頸,最近(2016年5月)忙於瑣事,對文章的思緒中斷就有點接不上。本篇來說說關於情緒這個議題,它一直以來都是我很喜歡且擅長的主題。說實在的我會的主題不是太多,心理師的專長通常是由自己出發,而情緒與死亡這兩檔事算是我人生中的好友,因此自然而然就成為專長。

「情緒」算是很難說清楚的話題,一般人對情緒的了解都很認知,有點像認知式的同理概念。不論在團體或課程中通常還是得先以認知式的方式來談情緒,這很弔詭,因為不用認知式的方式很難溝通,成也認知敗也認知啊!

認識情緒

我通常結合美術或是戲劇的概念。

認識情緒有很多方式,例如情緒比手畫腳、抽情緒卡分享該情緒的經驗、情緒溫度計、情緒線或是情緒功能討論等。若以戲劇的概念進行,需要先暖身體與聲音,以情緒溫度計為例,我會給予度數,例如開心60°C請用身體動作或聲音表達。對此較為熟悉後,也可請成員自創一句台詞,然後給予指令,例如賤人就是矯情(台詞),用難過(或20分的難過)的語氣表達。這些更熟悉後,我會加入熟悉與不熟悉的情緒撕貼創作或角色扮演,這就開始進入情緒故事的行列嚕!當然,我也會將情緒比喻成一個集合體,例如難過的情緒包含痛苦與開心的情緒,讓成員們去想想情緒中還有哪些小情緒。

故事

首先先了解情緒的故事,包含主流與支線故事,它可以被外化與擬人化,例如:替情緒命名、歲數多大?如何存在於某人生命中等敘事問話。通常,我會請案主用黏土捏該情緒並提問,如什麼時候開始成形?它如何影響案主的生活?情緒的動機?情緒若是搗亂案主的生活,情緒的感受如何?等,或是請案主幫情緒寫台詞(或自我介紹),然後案主扮演該情緒,訪問該情緒後再回到自己角色中分享。

渴望

可以用「典型的一天」來探討情緒,即是請成員撕貼創作一天的生活樣貌,並為它們選擇情緒卡,例如:吃早餐後趕著去上班的情緒有哪些?並透過問話挖掘情緒背後的渴望。我很喜歡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是來自於有次我訪問某位團體成員,其焦慮情緒藏著對死亡的恐懼,它的渴望是期待有依靠與被照顧…,也藏著生存(貧窮)的議題。曝光「渴望」後案主或成員們對其情緒感受與覺知會大幅提升,在過程中我也能與他更貼近。

見證

通常我使用的見證方式是請案主或成員寫信給這個情緒,先以空白的紙讓其以蠟筆或麥克筆繪圖或任何媒材自製信紙,然後才開始書寫,並唸出來(團體或個別皆可)。如果是團體的話,我會請其他成員在聽完後給予回應(如感受),是自我見證也是團體見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