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興起來自於對於臉書上的敘事治療話題延伸出來的主題(如果你對此一頭霧水,請自動跳過)。針對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 (http://www.psygarden.com.tw/book.php?func=visit&bookid=MjAwODAxMDQxMjIzMTc%3D&deepread=1)所提出來的思考,有興趣者請自行閱讀。
我並沒有看過此本書,僅就這篇序作探討,所以書的內容是什,答案是不知道。先說明我的立場–一個站在敘事治療框架中的人(先備知識還有其他心理學與諮商理論知識等),而且我稍早強調
諮商是一種介入策略,不可能沒有觀點與技術,理論.觀點與技術涵養重要性在於它是方向,治療師是有經驗的人,有責任透過學習思考與成長去帶領案主走較適合的方向,那是他之所以付費的原因。每個學派的理論技術都是一個方向,不同學派與技術即使看來很像但都還是不同,不太可能一下a,一下b,即使你認為他們可以互通,但你確定那不是自以為是的判斷?深化一種學派理論的思考與技術對我來說是對專業的尊重,至少我採用的方向與技術與其他是一致的,即使沒效,我也可以告訴你哪裡沒效,我想沒有一種理論可以涵括人性全部,諮商本就是不斷持續的旅程,所以對我來說思考才是重點。走到這裡的治療師納入其他方向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在這篇序中談的是心理治療中對人有一種隱約的思考,那可能是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或是理情治療的非理性思考等,看來皆有一種所謂對人的評估與知識系統。治療者可能會因個人學習到的這些理論知識將案主配對成為這些知識的人,矯正症狀變成是治療的阻礙,因為沒有看到人的真實存在。治療是一門藝術的話,那就是不斷回饋與校準的反覆過程。在此篇文章是假設人有心智狀態,若治療師以外在的客觀評估標準來了解案主的內在模式,則會遮住案主自己的眼睛,同時也遮住治療師的眼睛。
的確,不論是在傳統諮商或後現代諮商都可稱之為知識系統,包含這本書的作者提的觀點。治療師學的這些所謂的理論知識來詮釋案主的內在世界是真實的治療嗎?我想是這篇文章提出的挑戰。
「真實」真的存在嗎?何謂真實?我們對真實大概有共通的理解,但也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在此不解讀文字涵義。以敘事的觀點會說真實的治療不會真的客觀存在,它是人們共同建構而成的一個字詞,而我們必須透過這個字詞來溝通與互動(不然就不用說話了),重點不是字義而是在你主觀意識中真實是什?對我來說,真實的治療是在某個理論架構內去思考人們的內在或外在問題,它沒有固定的答案,即使看似答案的詮釋都是某個時間點下所思考到的東西。不論這個架構是精神分析或是認知治療或是敘事治療等,它都是持續不斷思考的旅程。
在我認識的治療師中也有專注在精神分析取向,榮格取向或是其他取向的。我發現,當一位治療師對其所專注的學派理論下了很多的工夫後,很少看到只用知識去把案主納進來配對的治療師,因為治療的本質在於思考,即使是詮釋或解釋我都認為它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而非就只是這樣。例如我對於某篇新聞所提出的看法基於我對於心理知識或是疾病或是人的詮釋那是在闡述我的專業思考。但這就是答案?當然不是,閱讀文章的人一定也有跟我不同的看法,但沒有這些專業知識或理論基礎,我如何提出看法?可能沒有任何心理的思考,因為沒有立場、觀點與脈絡。
觀點與脈絡來自於對心理治療理論的知識系統學習,透過它來詮釋我的看法。如果今天站在阿德勒的角色,那就是阿德勒的觀點,站在心理動力就是心理動力的觀點,今天寫A文章可能採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或是榮格的理論,那就是我透過它來解讀事件,這時我就放下敘事的思考(當然,那是寫文章)。
我想這篇文章在反思治療者若是將知識跟案主配對,忽略這個人的現實狀態,是不妥。當然不妥,但這會是必經的歷程,沒有背景知識不會有新的思考,很多藝術家也承認創造力來自於模仿,真的無中生有的非常非常少。就像在精神分析或是敘事治療架構下思考人們的問題,不代表理論知識會綁架治療師,在治療架構下不斷思考人就如同此篇文章提到回饋與再校準,即使治療師被綁架,那也是他個人運用的問題而非知識系統的錯誤。不然,精神分析這一百年來的進化是假的嗎?它現在的樣貌跟佛洛伊德提出的觀點已有許多不同,但若沒有專注在此,怎麼提出新的思考或是對案主有益的療效。
我不同意理論知識系統的存在是把人塞進理論中等這麼簡短之類的評論(詳見臉書),這簡化且貶低了心理治療理論最初的美意與對人們的貢獻。評論不等於對話,就只是評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