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正向思考,要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很多事不在於你看到了什,而是你怎麼看…」
這是很多人隨便都可朗朗上口的勵志性話語。心理治療當然也不例外,這簡直成了心理界精神勸世指標性口頭禪。而我個人認為敘事治療是將之發揚光大的個中翹楚。
在敘事治療中有個「會員重組對話」的技巧,它的隱喻是將生命視為會員的俱樂部,並著重於他人對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對自我的理解。透過問話讓人們的生活跟其他人的生活產生連結,減少孤立感並增加自我認同,一種堆疊的概念。
記憶中,這個技巧最初看到的是它隱喻人際關係是一種會員俱樂部的概念,來談者是經營俱樂部的人,著重其想把怎樣的人邀入關係裡的想法或意圖等,並給予不同會員等級(命名)。透過問話讓其覺得自己是人際關係的掌門人,有著莫大的自主權。當然,再一次閱讀時就如同上述所陳述的–擴展並深入地挖掘案主與會員間的關係。
我很喜歡這個技術,以上兩種我都使用過。
有次,某位案主提到對父親的怨恨,該父親家暴家人…。在那幾次諮商中,詢問了其父親如何看待他?在家庭中如何付出,對他的付出等,其在父親身上學習到什麼?而這些學習如何影響與父親的關係等。解構他對父親的埋怨,事件仍然存在,也許仍有埋怨,但從中重新看到其在父親心中的重要性,父親給與的並不只有傷害而已,他也帶來某些禮物。最後,案主回應自己看到這些對於爸爸的感受有改變,並想持續流傳他的心意,變成是適當的方式來傳遞給下一代….
這是我還在技巧粗糙的階段時運用的一次經驗,即使我使用的如此不純熟,都可以帶來力量,連自己都很觸動(好啦,我就是老王)
透過案主重要的關係來豐富其較喜歡的生活方式與互動關係,重新衡量此重要角色對自己的有何貢獻?透過角色的眼睛重新見證自己。當然,也會邀請案主重新思考自己對此角色有何貢獻?自己對該角色的自我認同有何含意與貢獻?即使一個微笑都是有意義的。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不同樣貌的人際關係,比如與父母間、兄妹間、鄰居同學、老師朋友等,但每個人對於不同角色的定義與給予的重要性不同。在甲生活中表面的重要關係是父母,但實際上其真正看重的是爺爺奶奶,但不論哪一種「重要性」都可以豐厚。
敘事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學習,你可能會覺得它的問話大多很像(其實有不同,但那要自身去體會),重要的是你如何鋪陳問話,不斷堆疊上去,在這推敲磚頭的過程中你必須知道你在搭建什麼,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其實,它很需要跟對方融入一起,才能在談話中靈光乍現的想到某些問句,創意與感動才會出現。
參考資料: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