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更新]
2014年至今(2023),性騷擾、性侵害等新聞事件滿天飛,包括著名導演也被提告。社會大眾大都以鄙視的眼光在看性侵害加害者,而身為一個心理師我怎麼看待他們呢?以個人而言,不諱言地有我個人觀感與喜好,但以治療師的角色來看,就是以理解人性的眼光去對待。
以現行法規來看,從性騷擾、交往未成年者與性侵(含家內亂倫)等都列入此範圍內。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有輕微到嚴重程度的不健康,但大都有以下這些需求,為了滿足這些,他們冒著極大的風險犯罪,以下先說明他們的需求:
1)渴望自己是權力者或是控制者
很多性侵加害者在現實生活中是失落與自卑的,外在看來是很強勢、動不動就用暴力、不滿來表達,他們其實一點都不堅強,反而是脆弱且不堪一擊,所以一點點訊息就會勾起其負面情緒並用對幹的態度因應,這有時是想透過控制他人來得到安全感,甚至是想從此角色中得到成就感。
2)渴望被愛被照顧
依據我的實務經驗,約80%以上的加害者都曾有心理創傷,例如被家人拋棄、生活貧窮且無法溫飽、缺乏照顧或被虐待、家教過度研嚴苛等。創傷會讓人凍結情緒與認知功能,因此,其跟人互動時所接收的訊息通常會判斷錯誤且解讀上產生扭曲。你會發現有些人是停留在幼稚的心理階段,讓你覺得具攻擊性,讓你認為這人怎無法溝通等,這種攻擊性就是一種渴望(需求)也是其保護膜。
他們渴望回到媽媽的懷抱但是用攻擊對方的方式表達,一方面是表達內心過往創傷的憤怒感、痛苦的吶喊,在吶喊的背後是期待被愛被照顧。不過,在初期接觸時他們會以進而「拒絕」的方式回應(有時會認為你在找他麻煩),來回多次比較有安全感時才會慢慢接受專業人員提供的照顧
3)渴望心靈自由
他們多數的家庭環境困苦且沒有父母教導,沒人管沒人關心,生活放縱最後變成行為問題,也有家境不錯父母教育程度佳者但過度嚴格控制(不能犯錯),不過共同點是情感交流很少、多是控制型或放任型管教,當然家庭背景只是一部份,畢竟犯罪行為不是單一因子造成。他們在心理多是覺得自己沒自由,當環境沒有給其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時,物極必反,他們為了掙脫束縛感做出的行為就是失控、犯罪。
4)情緒背後的渴望
多數加害者都有情緒困擾,例如憂鬱、憤怒,也較難用言語表達情緒,多是直接行動,可能也對社會有著失落且憤怒的感受,情緒容易激動且反應過度,立即行動化也根本沒有緩衝時間,如同他們常說自己很衝動就做出後悔的事,這也算創傷反應。
每個人每種情緒背後都隱藏不同的情緒,例如憤怒中有悲傷與痛苦等情緒,而這情緒背後是期待被了解與安全感等。
以上四點是互相關聯,一個人的犯罪行為不會是某一個因素造成,而是多項因子集體催生出來的。
性侵加害者的特徵(高危險群)
1)人際封閉
多數加害者在人際經營上是拙劣的,有些甚至沒有社交活動,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場所,所以不一定有職場的人際互動。通常,與家人的情感交流也少。
2)親密關係欠佳
若是與父母關係欠佳,通常與另一半的關係也不會太好。有些在兩性關係裡過於強勢或是弱勢,有些則是貶低或歧視女性、將女性當性工具,也有是因為在男女關係中受傷或是交不到女友…,總之,通常跟女性的關係是不太穩定也不太能溝通也不平等。
3)情緒管理能力差
看到現在,你大概也能了解他們情緒管理能力通常很差,有些人的情緒反應立即到成為行動化變成非常固定的反應方式,例如感到非常焦慮會以自慰來解決焦慮而沒有其他因應方式。情緒管理能力包含情緒自我覺察、表達及管控能力,很多人是講不清楚自己想說的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受。你大概能想像,一個人想說的「說」不清楚,那要怎麼表達自己?大概就是用「做」的了,也可以說完全跳過思考這個過程。
4)訊息解讀錯誤與扭曲
若是一個人常將別人的傳達的想法解讀錯誤或扭曲原意,可想而知是危險的。連帶著人際與情緒等問題也會衍生出來,因此這四項因子,通常是有著高度關聯性並非單一項就會是高危險群。
要用平靜的心情去看待加害者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的確做出非常傷人的事。但不可否認地,社會大眾的歧視也是一種很傷人的行為,與其害怕恐懼地推開他們,不如多點了解,也許會有新的可能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