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6日更新]
很多人對心理師這個行業充滿好奇心,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們每天跟有情緒問題的人談話會不會自己也會憂鬱?之類的。
大多數的人很少接觸或跟諮商師當朋友,因為心理師的朋友較多是同行,除非是從小一起長大然後還有聯絡或其他個人因素而往來的朋友,所以可能不太了解心理職場,若心理師受到案主影響其原因會有很多種,根據本人多年觀察分享如下:
第一,職業傷害
人際孤立是心理師的職業傷害,暇米,心理師不是每天跟人接觸嗎?還會有人際孤立問題?是的,你沒看錯,每天跟人接觸其實很累,工作完就不想與人互動,人際孤立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你可以從這三年的疫情印證:許多人有憂鬱、恐慌問題,而人際孤立還有個面向就是無法與個案有社交關係,多多少少也會限縮社交範圍。
職業傷害還有一種是案主的情緒過於負面且強烈加上扭曲的認知等問題,比如接家暴、性侵、毒品、嚴重的精神議題等個案會影響心理健康,但是否會變成憂鬱?或有情緒困擾?這因人而異,不過我現在也慢慢不做某些個案以維持心理健康,我曾看過幾位專業人員有憂鬱、躁鬱等問題都是長期跟嚴重問題個案工作有關。
第二,不太會聊
這也算職業傷害的衍生物,是的,心理師不擅於講菜市場的話題,應該這麼講好了,心理治療是講究深度的,一般社交聊天是廣度且要有趣有話題性,這兩件事情本質上是衝突的,在這行久了,通常講出來的話會只有自個兒人才聽得懂得的詞彙出現連笑話都是,而且當你越在意深度你也可能對講表面的社交語言沒什興趣,我也曾看過這樣專業人員,鮮少接受其他刺激而變得怪怪的,比如有扭曲的認知。
所以,那到底會不會被來談者影響?我認為會但不至於變成憂鬱症,若真的診斷為「症」應是有其他原因但心理師不夠健康會影響形象,因此,會不會受影響而有情緒困擾這個問題,根據官方說法的答案就是「我們會有一套平衡自己情緒的方法」。
心理治療的魅力在於治療者治療個案也是在自我治療,怎說呢?跟不同的人談話會觸及到不同的個人心理議題而這通常也是諮商師本身要再處理的問題。
因此,在談話過程中不全然是只接收到負向能量而已(這還是有的),同時也會有正向能量的傳遞,透過與對方接觸,我們能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問題,然後在交流當中一起成長。
我剛開始接有被拋棄議題的個案時曾被其沉重的憂鬱影響,在此過程中我也重新思考自己曾因家人早逝而感到被拋棄的經驗,每當我回應對方的話好像也是在講給自己聽的,我的詮釋好像也是在詮釋自己內在的某個部份而且這類個案也刺激我直視它然後漸漸就不再受到影響,所以這對諮商師來說有時是滋養而非負擔。當然,負向能量傳遞也同時會發生,所以定期的自我照顧就顯得重要。
每個人的照顧方式不同,像我自己就是睡覺、做瑜珈、玩玩藝術種種花草,寫作之類的,讓生活簡約,這樣才能避免因為職業傷害而哪天真的憂鬱了。
憂鬱症的病因在其心理結構,而非客觀外在的環境因素。可以參閱佛洛依德的「哀悼與憂鬱」一書。心理師最好能有長期的個人被分析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