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3年10月9日更新](
今年(2023)8月19日我參加桃園市心理師公會的會員大會順便上了一堂關於心理師法的課程,其中印象深刻的是講師提及心理師執業場所是在醫療診所,所以哪天我想在中醫診所執業也行,只要對方願意且需要聘我即可,而且只要在醫療機構裡會談空間無須跟諮商所同樣規格,當然這樣就沒理由要求醫療機構提供好的設施。經講師這麼一說才知道原來心理師能去的地方還真多,雖然現實上也不一定能去就是。這讓我回想過往的會談地點,這麼多年下來的感受是好的會談室空間還是有助於諮商效能,曾有幾個個案因到診所諮商(本來在機構或其家中)而很開心,覺得談話很舒服,讓我深刻地覺得提供好的環境對個案本身的自我價值感提升是有幫助的。
在這次會議中理事長及全聯會理事長也提及15歲至30歲青少年的諮商方案,這算是第一次政府政策納入諮商的創舉,其中全聯會理事長說:諮商不應只是在第三級而是要往初級預防走,不要惡化到很嚴重才做諮商,所以當諮商定位在初級到三級都有會有助於擴大市場並有益民眾心理健康提升?
我第一次接觸三級預防概念是在讀大學時,當時讀公共衛生,三級預防在公衛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當然也適用於心理衛生,基本上政府的政策所納入的諮商或心理方案我認為都算是以公衛的角度來設計的,比如各縣市的衛生提供的30分鐘或60分鐘的免費諮商就是,類似在轄區內民眾至附近的衛生所打疫苗的概念,這算是初級預防,但很弔詭的是很多政府政策執行上是採初級預防來設計但實際上卻希望達到第三級(治療)的效果,為何?當然就是為了政績(執行量)。
說到這,課程的講師也提到諮商心理師是醫事人員但沒接受過基礎醫學的訓爛,近年也有人在提要諮商心理師接受這樣的訓練,當然這是未來的事,不過,的確很多諮商心理師是處在尷尬的位置,因為諮商或輔導所是在教育學院不是醫學院,思考邏輯有時是不太一樣的,不過還好我讀過醫技跟公衛兩個科系,所以對我來說當醫事人員沒什困擾,唯一的困擾是我不太適合教育系統,醫療系統倒是熟悉的環境。
繼續聊聊三級預防,所以說青少年的諮商方案是屬於初級預防的概念,就是在生病前先處理不然太嚴重就回不去了。雖然我還沒實際接到這個方案中的轉介案,不過這幾年我接觸到15歲至30歲的個案多是接近生病或已經生病了,所以我在想透過這個方案來的個案應該都還是需要做治療的人,而非真的非常輕微的個案。
心理健康當然跟生理健康一樣是預防重於治療,但我認為心理健康預防是比身體健康還來的難,因為它的潛伏期更久,也不一定造成多大的功能損害,你感冒咳嗽幾個月不好你會緊張,但憂鬱焦慮個幾個月你可能會覺得還好,這就是差別所在。而且你會為了咳嗽沒好去看醫生,但多數人不會在剛憂鬱或失眠時就就醫或找心理師聊聊,這費用太高,若是把諮商當作是中醫或耳鼻喉科看不適症狀的概念,免費方案永遠是供不應求,除非是納入健保但我衷心不希望納入健保。
所以說諮商需要走向初級預防嗎?以市場導向而言是需要但實際上我覺得不太可行,畢竟這樣要更多的諮商所或是要有其他科別的診所納入心理師,比如中醫診所聘個心理師之類的,這樣才可能有足夠的廣度做初級預防,但話又說回來了,雖然我有些個案都分享說聊聊有比較好,多數是說講了好多了但多是講了一兩次就結束,離諮商還很遙遠,不過他們也分享定期有個人說話是有益心理健康,但諮商要因此走到第一級(初級預防)嗎?說真的我不認為,雖然這樣可以讓諮商普及化但這真的是必須的嗎?當然這也涉及到另一個議題:這樣的諮商有效性有多少?以治療的概念來看諮商或心理治療我認為有效性就是70%左右,這還是要做多次以上的諮商才會有的,那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分享心事,心理師簡單回應的有效性有多少,我想就是情緒抒發的功能而已,就像跟是吃普拿疼或感冒藥差不多一樣的效果,所以這個問題大概無解,以市場導向來說越普及越好,以專業導向來說我覺得這還有思考空間,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