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心事 | 心理的歸屬感 | No.2

我在監所帶戒毒團體的那幾年裡,曾有位成員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國小放學後家裡常都沒人,爸爸只要喝酒回家就會毒打他,在小三時已常到不同朋友家住,也開始用安非他命,我很訝異他這麼早就吸毒。

另一個團體的成員也分享過他國中時很常逃家,離家後與朋友們廝混,一群人同住在一個大房間,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包括用毒。我問他這種生活的感覺如何?他說很新鮮、很好玩,且身邊一直都有人陪不會無聊,他當時的回應讓我有些許難過。

毒癮者大多在學齡或青少年時染毒,其中有70%的人是因好奇心驅使跟朋友引誘,也有80%的人是因人際因素而持續用毒,故當毒品與人際關係有強烈聯結時,也代表他們踏上成癮之旅。

他們因家人無法提供好的對待與照顧,索性往外求援以滿足需求,不論是在吞雲吐霧間或毒友的相互取暖中,皆是在尋求馬斯洛需求論中所提的生理、安全、愛與隸屬的滿足,這是人類最根本的需要與渴望。

以人類心理發展角度來說就是因該階段發展任務未完成導致發展停滯或退回前個發展階段,無法往前走。所以,吸毒也是「回到媽媽的懷抱」的象徵,透過與毒品及毒友建立親密聯繫來「修復」原生家庭不健全的依附關係。

去年我到女監做出監銜接輔導時遇到一個女生,在團體中她很篤定地說這次出去後不再吸了,不然下次再被抓可能出不去。這番話讓我感到好奇,不禁詢問她的想法。

她敘述她是樂團歌手,喜歡用毒後的興奮感,覺得在舞台上很有自信,也迷戀那若有似無的幻象帶來的注視感,還有毒梟提供她不愁吃穿的生活,要什有什。

但她知道藥效退了就會退回原來自卑的狀態,加上她同團的成員剛好也寫信至監所並勸她戒毒,願意接納並幫助她再回到舞台上。她盼望切斷與毒友及毒品的情感連結,回歸原來的生活,而其他吸毒者亦是如此。

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得在現實中重新修復原有的家庭或友誼關係,不然就要創造新的人際互動,否則,在心理上他們會經驗到自己將「一無所有」,從毒品得到的幸福感會消失殆盡,這會使他們陷入恐慌導致戒癮失敗。

除了修補關係外,多數人在戒毒時都會換電話或搬家到另一個城市,避免接收相關訊息而刺激大腦已建立的酬賞系統,有時也會互相幫忙,比方資源較多的戒癮者介紹工作給還在努力的人,當然,也會透過信仰來增加寄託來滿足心理需求,這過程常會經歷失敗與挫折感,因此,我們該看見的是他們每一小步的努力,從小改變匯聚成大改變的歷程及可能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