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7 | 波波醫生爭議再起,聊聊社會階級與資源分配這檔事…

[2024年11月15日更新]

這兩天(2024年11月初)實在太多新聞,平時不看新聞的我不小心又看到波波醫生不小心刺穿病人子宮致死判賠1千萬元左右的新聞並複習10多年前的波波醫生的爭議,這讓我回想到大四快畢業時的某日班上同學傳遞著一張去菲律賓讀醫學系的宣傳單,同學間有人心動,畢竟公衛系讀出來不知道要幹嘛的人居多且後醫真的不好考(對手大多是大學聯考成績在公衛前面的人),印象深刻的是留學費用不高,我也好奇查了一下菲律賓讀醫學系是否可行?結果是好像還真的可行,我也不小心動了一下念頭然後就此打住了,因為即使回來能當醫生但風險還是高了點,最重要的是我沒有醫生夢。

時間回到2024年的現在,大眾對醫生這職業仍然嚮往,華人文化的科舉制度不管再怎麼改變都改不了血液中根深蒂固的執著,雖然人們老是說讀書不是唯一的,不會讀書的人有成就的大有人在,但這無法說服多數人,大家還是認為讀書是翻身的捷徑或是階級複製的籌碼,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應該這麼說好了,讀書可以靠近你想要的社會階層但若沒有其他資源相伴,要突破現有階層還是沒辦法(至少我這麼認為),相對的,讀書也只是階級複製中最不重要的一環而已,也就是沒資源者透過讀書獲得較好的社會資源及擁有影響力(權力),擁有資源者只要想辦法鞏固資源不要被掠奪就能階級複製。讀醫學系想當然爾就是當醫生,不管哪個世代醫師都是高社會地位的象徵,即使現在薪水已不若以往仍然是如此。有網友在網路上說醫療體系就是醫生加others,也就是其他人根本不重要,也有網友說去讀波波學校不一定是權貴而是想翻身的人,不管如何這反映出大家的集體潛意識就是醫生這個職稱是改變命運的載體,自我認同感的加持者,是優秀的包裝紙也是最容易拿到社會資源的族群。然而,若只是談論賺錢或過好一點生活品質真的需要讀醫學系才做得到嗎?當然不是,更多人可能是想脫離被歧視的命運,我在大學時期就能感受到醫學院裡的社會階級,出社會後職場上無形中還是會比較你讀哪間學校(我記憶深刻的是某工作的人說若你是公衛系第一名畢業可以應徵,不是就不用了),學歷代表的是教養是階層是氣質,沒有人想要在社會結構中屈於下層,有能力的人多數想改變,只有無力改變的人接受現實。

基本上讀書是一種能力的展現,當年我沒有強大意念去讀菲律賓的醫學系也是因為我不認為我有能力做好這件事(要不是心理師執照應考資格是研所我根本也不會考研究所),基本上當魯蛇沒什不好,同學們還在想要不要考後醫還是公務員時我就直接放棄,不用浪費時間在那做無謂的掙扎(還能掙扎代表你還有接近目標的可能性)。但若將是否會讀書視為社會階級(或拿取資源)的門檻就有待考量。很多醫學生跟醫師認為波波醫生破壞了醫療品質,但站在波波醫生的立場覺得這些持反對立場的人就是既得利益者憑什麼剝奪他人奪取資源的權利,說穿了還是台灣地太小,病人數大概就是那樣跟這樣,還有就是一般人的薪水實在太少,當然還有個議題就是醫學系需要聰明一點的人去讀,社會大眾最擔心的是聰明的人當醫生都不一定當得好了,怎敢期待不是高智商的人看病能力?還有就是醫生好像沒有退場機制,如果要開後門(大家都這麼說)那我認為要有退場機制,醫療品質的把關應該是淘汰掉不適任的人而不是入門的機會,也不該由市場自行淘汰(這風險太高了)。

醫療專業是領有國家級執照跟一般商業執照不太一樣,社會制度一定會有缺陷,完美的制度並不存在,一定有被制度犧牲掉的人,只能求盡量公平及讓多數人得到應有的權利及負擔相對的責任。

結論就是波波醫生的爭議除了醫死人的問題外,還反映出人們對社會階級的不滿,台灣要再大量的階級移動應該不可能(除非戰爭但我想沒人想要這樣的),我們既然只能在原有的階層稍微往上或往下點那真正重要的就是過能想過的生活並感到有自尊,也就是不同階層的人能互相尊重及給予合理的對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