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泊棧 | 身障者的職涯與情商

本文刊登於停泊棧2018年7月第76期刊物

文 / 熊恒瑂

「職涯」是人生發展階段中的重要階段,無論身障者或非身障者皆然。不過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更得多方面思考,因為職業的選擇必須將「障礙」帶來的影響納入,包括限制與優勢。

不可諱言地,感官限制會造成生涯發展上的困難,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但障礙亦可能成就天賦與優勢,則容易被人所忽略。無庸置疑地,當人缺少某個感官功能,或此功能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時,必然會發展出因應能力,這就是身障者與他人不同之處。比如:視障者的聽覺、觸覺或嗅覺往往會較為敏銳,而此因應能力也是其可運用在職涯上的優勢,甚至發展成專業。

本文欲探討身障者的職涯規劃與職場EQ(Emotional Quotient,譯為「情緒智商」,簡稱「情商」,指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首當其衝要面對的是選擇職業,其次為工作後的職場適應;而兩者的共同點就是「自我了解」。

「自我了解」是身障者選擇職業及職場適應最重要的元素。

轉缺陷為優勢

身為一名身障者,有什麼是你與他人不同之處?在生活上,你發展了什麼樣的特殊能力?自己的特質及興趣是否能與此特殊能力融合?

以我是視障者為例,我的職涯思考是從大三開始,當時雙眼因開完刀後視力退化,內心非常不安,且十分擔憂未來能做什麼工作?「電腦螢幕上的字我看不清楚,別人的表情我看不清楚,我怎麼上班?」這是最常迴盪在心中的一句話。何況當時的就業環境不如現在多元,即使自醫學院公衛系畢業,大概也只能從事醫療行政,這是彼時我對職業的想像。直到畢業後我進入醫院精神科工作,才真正確定自己的優勢與興趣。我向來熱衷閱讀大眾心理學書籍,也接觸諮商工作。某天,夥伴告訴我:「我覺得妳對人的敏銳度極高,領悟力與反思能力極強。」這些話如同閃電般地衝向腦海,促使我正視自己的敏感特質,以及喜歡與人互動分享的習性。至此,我走進諮商室做自我探索,企圖更了解自己。

心理學家們多年來提出許多不同的職涯理論,其中強調自我了解與興趣的重要性的有帕森斯(Parsons)提出的「特質因素論」、何倫(Holland)的「類型論」等。前者認為生涯發展涉及個人對自己的了解,比如:興趣、個性或價值觀等,因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故學習相關的職業知識,包括職業的類別、資訊及其所需的個人特質;後者則以探索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職業,何倫把興趣面向分成六個區塊:務實型、研究型、藝術型、事務型、商業型、社交型,透過測驗做出來的組合去選擇與學習。

像我本身喜歡與人接觸,故在求學階段的打工都是服務業居多,但這只是很粗淺的感覺自己喜歡什麼。進研究所後做興趣測驗(依據何倫的理論編制),前三個類型是社交型、藝術型與事務型。這個興趣組合也使我思考:如何發展我的專業工作?最後我結合藝術來發展治療取向,同時也因喜歡寫作,而寫了不少專業文章,逐漸形成現在的工作樣貌。

職業選擇與發展並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個歷程,在不同階段的因緣際會下的產物,如同我誤打誤撞地進入精神科工作,才開啟諮商這條職涯道路。它是很個人性的選擇──我們最終都該為自己要做什麼工作立足於社會負起責任,以及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型態。

在諮商的這條道路上已超過十年,我在工作上得到許多自尊與滿足,並進而邁向自我實現,諮商師這個角色是我的立基點。不諱言,工作本身是為求溫飽,但它並非只是為了溫飽,更高階層的滿足來自於自我實現。但不論是哪種需求,都是人類基本的內在需求。相信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同意該論點,所以不論現在的你是處於什麼樣的年紀,什麼樣的障礙類別,都可以重新思考自己如何在職涯發展上努力以滿足身心需求。

想要在職場上有所成就,EQ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專注力能提升職場EQ

當你選了一種職業並開始工作後,也是宣告邁入另一個挑戰的開始──我要如何在工作上游刃有餘?這大概是身障者最擔心的地方。

1995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出版《EQ》一書,以大腦科學的角度證實情緒並非善變的心情,而是大腦與心互動的結果,是智能的一部分。從此「EQ」這詞盛行於大街小巷上。其實,在這之前已有多位學者對智商有不同見解,像是1993年美國心理學家嘉納(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論」,認為IQ越高在學業表現成就呈正相關,但與其他如工作或感情生活表現則無太大關聯。同時,嘉納也擴展了人們對智力的思考,加入音樂及體育等智能向度,當然也納入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在內。

在更早的1988年,另一位以色列著名心理學家巴昂(Reuven Bar-on)他編製了一份測驗EQ的問卷,提出五項情緒智力的向度,即自我、人際、適應力、壓力管理能力、一般情緒狀態。再者,1990年心理學家沙洛維與梅耶(Salovevey&Mayor)也提出情緒智力的內涵,即覺察及表達情緒的能力、在腦海中想像情緒狀態的能力、了解情緒的能力、控管情緒的能力。認為對於工作表現來說,EQ的影響是IQ的兩倍,當你的職位越高,影響就越大。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明確得知:想要在職場上有所成就,EQ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記得就讀研究所時,某次練習帶團體,因誤判成員的表情,使我當下感到挫折與氣餒,當時的情緒波盪至今印象深刻。進入職場後,還是會擔心自己的視力會影響跟案主的互動,內心的小劇場從未停歇過。於是,我開始正視自己的情緒控管,以及如何讓自己更專注與平靜。是的,即使身為諮商師的我都必須面對EQ這件事。時至今日,透過不同訓練,我的專注力提升不少,當然職場EQ也日漸成熟。

也許你會好奇,專注力跟EQ有關嗎?是的,出版EQ一書的高曼也同樣這麼認為。前幾年,高曼出版了《專注的力量》這本書,再次修正有關EQ的思考,他認為情緒智商是心智強度的一環,而這與專注力有非常大的關聯性。簡單地說,提升專注力就是增進EQ。是的,就這麼簡單!

身為身障者的你我應該都體驗過因障礙而「被強迫」經常與自己獨處,若能將此經驗轉化成訓練專注力,便會是我們在工作場合上的優勢,這也是我十多年來的體會。

當你專注時,你所有的感官都會打開。

請控制好你的內心小劇場

在我的經驗裡,與自己相處並非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必須直接面對自己內心的小劇場。發展專注力,就是直接面對內心小劇場的喜怒哀樂,並且控制它,進而讓小劇場的聲音漸漸平緩、趨於平靜,同時提升EQ。而這種專注力到底是什麼呢?就讓我為你說明一下吧!

第一、對自己內心的專注

主要是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察覺自身想法跟感受,並釐清事物的優先順序,這個內部控管機制幾乎是你職場表現的關鍵。在工作上,人人都必須有效判斷什麼事情最重要?第一優先要做的是什麼?專注在自己身上,可以幫得上忙。另外,因為專注,情緒上也更放鬆,外在世界的雜音就不容易影響到情緒。

第二、對他人的專注

這是以同理心去了解他人內心的感受,並給予回應與協助。當我們對自己夠專心,這個能力便能自然而然地產生。你越能與自己相處,就越能與他人相處,並體會到對方的感受。

第三、對外在環境的專注

讓自己深入職場環境中,去感受環境變化,對工作場域的組織或決策都能更加理解。就像我現在在寫文章,仍聽見了房間外的動靜及馬路上的車輛聲,但這並不影響我寫作的思考。也就是說當你專注時,你所有的感官都會打開,環境的訊息並非因為專注而忽略,反而更清晰地接收。這絕對有助於你在職場上與人互動及表現。你可清楚地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事情?要如何反應?要怎麼與人合作?即使表達技巧上有所疏失,也都能讓自己與他人在工作上感到愉悅。

專注絕對有助於身障者在職場上與人互動及表現。

跨越障礙,讓自己強大

訓練專注力的方法非常多,像是運動或從事藝術創作,也可採取靜坐或是練習呼吸法等,這些資訊在坊間都隨手可得。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去訓練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我主要是透過不同類型的運動,去協助自己更專注,如拳擊訓練,在訓練速度與肌肉的同時,也是控制身體及心;即使訓練時做的不夠好,請毋須自責,這只是過程。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與激勵自己,並感恩自己的努力當中,也促使我了解與接納自己的不足,同時更能肯定與感謝他人,於接納自己的同時也更能接納他人。

是的,自我了解之後就是自我接納,但首先你得先深刻地了解自己。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尋找人生方向,思考著「我到底可以做什麼養活自己?到底怎樣才能獨立生活?」時,內心肯定是焦慮不安的。這是個難題,即便是非身障者也得要面對這個難題。而了解自己的特質與興趣,可以幫助你面對此難題。

障礙的確阻礙了你我的某些道路,但我們真的沒必要為這樣的困難而退縮。如果你對未來沒有想法也沒關係,就先著手開始學習更專注在自己身心上吧!即使沒有職場也能培養EQ,這是老天爺給與身障者的恩賜:我們比其他人有更多時間必須與自己相處,而這是訓練專注力並培養EQ絕佳的優勢。

相信這樣的心智強度,也會陪伴你邁向未知的未來,為生涯發展帶來不同的色彩。

停泊棧網址:身障者的職涯與情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