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1 | 陳為廷新聞事件隨想:心理師如何思考人的心理議題(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1日更新]

從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到2015年陳為廷退學事件,讓我很好奇他是怎樣的人?

當然,我不會認識他但透過新聞報導可以稍微了解。

記得2014年有位記者採訪他時寫到「他晚上睡覺時床邊會圍繞著不同的玩偶…」,採訪當時他正在整理家理物品,準備將其出租賺取生活費。

拼湊不同採訪內容得知他出生時父親已過世,母親在其年幼時也過世,其由舅舅撫養。長大後,離開南投到北部求學,舅舅搬回台中居住。雖然這些都是片段訊息,而且是第二手消息,真假與否有待釐清。

重點是心理師如何透過片段的訊息去拼拼圖,透過它理解人的心理狀態。

從新聞上得知陳的家庭背景與行為,例如帶領學運的人去侵占政府機關、丟鞋子,或是曾有三次以上的性騷擾記錄等。

我對他初步的理解是他可能疏於被照顧,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是充滿失落與孤獨的。當然,還得思考他的舅舅與母親所扮演的父母角色對他的影響如何?(目前沒有資料可以判讀),重要的是在他母親過世前,他並沒有一個父親角色的典範,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影響巨大的。

父親的角色代表的是社會規範、遊戲規則,若在幼時沒有這樣的角色存在,很容易導致一個人是較難遵守規則配合他人。從他被清華大學退學,也許也可以有些印證,當然這也是我的推測:學校機構代表的就是遊戲規則與規範,若是一個在求學時無法遵守學校的上課制度,也間接告訴我們他未來也容易作出違法的事情,人的行為會有某種固定形模式。

這讓我想到現今學校老師無法在教師角色得到尊重是很危險的,因為權威角色被踐踏,也代表小孩長大後會較難適應社會,所以孩子在學校無法有好的適應需多注意,這不只是愛不愛唸書的問題,而是可能影響他未來的生存與適應問題。

陳在睡前需要圍繞著玩偶反映出的是他的不安全感與需要一個堡壘。玩偶是沒有生命的人,小時候我們都跟玩偶講話或玩過,但長大後我們都知道那是無生命的個體,會將情感轉移至真的人身上。因此,若長大之後仍需要玩偶陪伴也可能代表其有人際議問題。

至此,我對他的詮釋會是一個需要被母親關愛,同時也需要父親教導的人,因父母過世而產生的失落與孤獨,可能產生對世界的不信任感與不安全感,覺得沒有人會真的待在他身邊。

他曾有三次以上性騷擾案件,性騷擾看似不嚴重,但是有多次以上的同樣行為就是有點嚴重的事情。性騷擾代表的是一種界線的侵犯,為何他覺得侵犯他人沒有什麼?(丟東西與侵占國家機構也是一種侵犯)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理解的是他對於人際、身體、心理等界線都是模糊的,反推回去就是他可能缺乏被尊重的經驗,而無法尊重自己,進而無法尊重他人,甚至藐視國家機構,也是一種期待別人以其為中心的想法,包含國家法律也得繞著他轉。因此,他的心靈世界仍可能停留在幼稚階段,沒有發覺且接受這個世界是不可能圍繞著他轉的。

如果以性來侵犯他人,其中在無意識裡可能隱藏著某些巨大的憤怒或其他情緒。所以,某位教授曾公開說陳為廷很危險,基本上,我同意。

新聞報導上也曾提到他們認為丟鞋子是一種言論自由,我認為這是一種荒謬的解釋,這是合理化的說法,因為感覺到羞愧或其他而無法承認自己的行為,給予看似正當的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當然,這些解讀僅是參考。因為,當有新資訊出現,這些判讀可能會有些更動就是。

以上,純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